《寄茅山温尊师》

时间: 2025-01-26 03:01:06

几度题诗寄入山,不知何处处书看。

莓苔石上秋吟远,星斗坛中夜拜寒。

鹤改新名呼未至,碑逢断刻打应难。

忆师每欲寻师去,芝术栽成自可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茅山温尊师 赵师秀 〔宋代〕

几度题诗寄入山,不知何处处书看。 莓苔石上秋吟远,星斗坛中夜拜寒。 鹤改新名呼未至,碑逢断刻打应难。 忆师每欲寻师去,芝术栽成自可餐。

白话文翻译:

多次题诗寄往山中,不知何处能找到书信阅读。 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秋天吟咏声传得很远,在星斗坛中,夜晚的拜祭寒冷。 仙鹤改了新名字,呼唤却未到,遇到断裂的碑文,想要拓印也难。 常常怀念师父,总想去找他,种植的灵芝和仙术,自己也能食用。

注释:

字词注释:

  • 几度:多次。
  • 题诗:写诗。
  • 寄:寄送。
  • 莓苔:青苔。
  • 吟:吟咏。
  • 星斗坛:道教祭祀星辰的场所。
  • 夜拜:夜晚的祭祀。
  • 鹤改新名:指仙鹤改了新的名字。
  • 呼未至:呼唤却没有到来。
  • 碑逢断刻:遇到断裂的碑文。
  • 打应难:拓印困难。
  • 忆师:怀念师父。
  • 芝术:灵芝和仙术。
  • 栽成:种植成功。
  • 自可餐:自己可以食用。

典故解析:

  • 星斗坛:道教中祭祀星辰的场所,象征着道教的神秘和神圣。
  • 鹤改新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鹤常被视为长寿和仙境的象征,改名可能意味着某种变化或新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独到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师秀寄给茅山温尊师的,表达了对师父的怀念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道教仪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仙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道教仪式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师父的深切怀念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诗中“莓苔石上秋吟远”一句,以秋天的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孤独吟咏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师父的思念之情。“星斗坛中夜拜寒”则进一步以道教仪式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虔诚和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宗教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师父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度题诗寄入山”:诗人多次写诗寄往山中,表达了对师父的思念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2. “不知何处处书看”:不知何处能找到书信阅读,表达了诗人对师父消息的渴望。
  3. “莓苔石上秋吟远”:在长满莓苔的石头上,秋天吟咏声传得很远,表达了诗人孤独吟咏的情景。
  4. “星斗坛中夜拜寒”:在星斗坛中,夜晚的拜祭寒冷,描绘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虔诚和向往。
  5. “鹤改新名呼未至”:仙鹤改了新名字,呼唤却未到,可能暗示了某种变化或新的开始。
  6. “碑逢断刻打应难”:遇到断裂的碑文,想要拓印也难,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执着和困难。
  7. “忆师每欲寻师去”:常常怀念师父,总想去找他,表达了对师父的深切怀念。
  8. “芝术栽成自可餐”:种植的灵芝和仙术,自己也能食用,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实践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莓苔石上秋吟远”中的“莓苔石上”比喻诗人孤独的处境。
  • 拟人:“鹤改新名呼未至”中的“鹤改新名”赋予仙鹤人的行为,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莓苔石上秋吟远,星斗坛中夜拜寒”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师父的深切怀念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观和道教仪式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师父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莓苔:象征着自然的静谧和岁月的沉淀。
  • 星斗坛:象征着道教的神圣和神秘。
  •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仙鹤常被视为长寿和仙境的象征。
  • 碑: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莓苔石上秋吟远”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吟咏 B. 欢乐歌唱 C. 悲伤哭泣 答案:A

  2. “星斗坛中夜拜寒”中的“星斗坛”象征着什么? A. 道教的神圣和神秘 B. 佛教的寺庙 C. 儒家的学堂 答案:A

  3. 诗中“鹤改新名呼未至”一句,可能暗示了什么? A. 某种变化或新的开始 B. 仙鹤的消失 C. 诗人的失望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仙境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赵师秀《寄茅山温尊师》: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观和仙境的向往,但李白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而赵师秀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师父的思念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中国道教文化》
  • 《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