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秋日晚霁有作》

时间: 2025-01-27 03:56:08

高树呜蝉取次稀。

新凉已解袭罗衣。

一天云散惟凝碧,九陌晴初尚有泥。

花澹澹,柳凄凄。

后期无奈是佳期。

今宵十二阑干外。

已是秋风更莫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秋日晚霁有作》

高树呜蝉取次稀。
新凉已解袭罗衣。
一天云散惟凝碧,
九陌晴初尚有泥。
花澹澹,柳凄凄。
后期无奈是佳期。
今宵十二阑干外,
已是秋风更莫疑。

白话文翻译

在高大的树木上,蝉鸣声渐渐稀疏。
新来的凉意已经使我不再披着轻薄的衣裳。
天上的云彩散去,只有深邃的碧空,
大路上刚刚晴天,却仍然有些泥泞。
花儿淡淡的,柳树也显得凄凉。
后来时光无奈,佳期难再。
今夜在十二道栏杆外,
已是秋风袭来,令人毫无疑虑。

注释

  • 呜蝉:蝉鸣,表示蝉的声音。
  • 新凉:新近的凉爽,指秋天的气息。
  • 袭罗衣:披衣,指轻薄的衣物。
  • 凝碧:碧空清澈,形容天蓝。
  • 九陌:指大路,通常用以形容城市街道。
  • 澹澹:形容花朵的颜色淡雅。
  • 凄凄:形容柳树的凄凉。
  • 无奈:表示无可奈何,感叹时间流逝。
  • 佳期:美好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鹧鸪天 秋日晚霁有作》是顾随在秋晚时分所作,诗中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宁静。首联以“高树呜蝉取次稀”开篇,描写秋天蝉声渐稀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随着“新凉已解袭罗衣”,诗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这种气候的变化也让人感到一丝清新与舒适。

接着,诗人用“一天云散惟凝碧”描绘了晴朗的秋空,营造了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而“九陌晴初尚有泥”则隐含了秋雨过后的泥泞,暗示着秋季的复杂性。接下来的花儿与柳树的描写,透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无情。

最后两句“今宵十二阑干外,已是秋风更莫疑”,用“十二阑干”点明了夜晚的场景,暗示着诗人在此时此刻的思忖与感慨。整个诗篇围绕秋天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得诗歌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树呜蝉取次稀:高大的树木上,蝉鸣声渐渐稀少,暗示秋天的来临。
  2. 新凉已解袭罗衣:新来的凉意使我不再穿着轻薄衣物,表现气候的变化。
  3. 一天云散惟凝碧:天空的云彩散去,留下清澈的蓝天,展现秋天的晴朗。
  4. 九陌晴初尚有泥:大路刚刚晴天,却仍有泥泞,暗示雨后天气的变化。
  5. 花澹澹,柳凄凄:花儿显得淡雅,柳树显得凄凉,传达了一种萧瑟的美感。
  6. 后期无奈是佳期:对美好时光的无奈感慨,表明诗人对逝去时间的惋惜。
  7. 今宵十二阑干外:今夜在栏杆外,设定了诗的时间和空间。
  8. 已是秋风更莫疑:已经感受到秋风,表达对季节更替的确认。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拟人情,表现秋天的情感。
  • 拟人:蝉声的稀疏赋予蝉以情感,反映秋的寂寥。
  • 对仗:如“花澹澹,柳凄凄”,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同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回忆的留恋,情感深邃,意境悠长。

意象分析

  • 高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
  • 蝉鸣:代表夏天的结束与秋天的来临。
  • 碧空:象征着清新与宁静。
  • 花与柳: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树呜蝉”主要描述了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新凉已解袭罗衣”中“新凉”指的是什么?

    • A. 新来的朋友
    • B. 新的天气变化
    • C. 新的衣服
    • D. 新的食物
  3. 诗中“花澹澹,柳凄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愤怒
    • D. 满足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顾随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以上是《鹧鸪天 秋日晚霁有作》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