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相思(暮春)
作者:王质 〔宋代〕
红疏疏。紫疏疏。可惜飘零著地铺。
春残心转孤。莺相呼。燕相呼。
楼下垂杨遮得乌。倚阑人已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的景象,红花和紫花稀疏可见,令人惋惜它们飘零落到地面上。春天已尽,心情也愈发孤独。黄莺和燕子在相互鸣叫,楼下的垂柳遮住了黑色的乌鸦。倚着栏杆的人已经不再。
注释:
- 红疏疏,紫疏疏:红色和紫色的花朵稀疏地开放。
- 可惜飘零著地铺:可惜花瓣纷纷落下,铺满了地面。
- 春残心转孤:春天已近尾声,内心感到更加孤独。
- 莺相呼,燕相呼:黄莺和燕子在互相呼唤。
- 楼下垂杨遮得乌:楼下的垂柳遮住了乌鸦的身影。
- 倚阑人已无:倚靠在栏杆上的人已经不在了。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莺”与“燕”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感伤。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质,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细腻的诗风而闻名,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暮春时节,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长相思(暮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孤独的内心世界。诗中以“红疏疏、紫疏疏”开篇,营造出了一幅春花凋零的画面,令人感到惋惜和伤感。随着春天的结束,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孤寂,春残的意象成为情感的载体,映射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莺和燕的呼唤似乎在与春天作别,楼下的垂杨更是增添了几分幽静和孤独的气氛。尤其是“倚阑人已无”一句,直接将诗人的孤寂感推向高潮,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无常和对陪伴的渴望。整体来看,诗中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的情感波动,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的美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疏疏、紫疏疏: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春花的稀疏与凋零。
- 可惜飘零著地铺:感叹花瓣落地的无奈,暗示时光流逝。
- 春残心转孤:春天的尾声让人更加感到孤独,情感逐渐加深。
- 莺相呼、燕相呼:传达春天的生机,然而与孤独形成对比。
- 楼下垂杨遮得乌:描绘环境的静谧与幽深,生动地表现出孤独的氛围。
- 倚阑人已无:情感的终结,留下的是无尽的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情感变化。
- 拟人:黄莺和燕子的呼唤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的手法,使意境更为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内心孤独的感受,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红花、紫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莺、燕:代表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 垂杨:象征柔美与哀愁,增添了诗的幽静氛围。
- 栏杆:作为人和自然的隔离,象征着孤独和失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红疏疏、紫疏疏”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草
- B. 红色和紫色的花
- C. 白色的云
- D. 黄色的叶子
-
“倚阑人已无”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激动
- D. 忧愁
-
诗中“莺相呼、燕相呼”意在表达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夏天的炎热
- C. 秋天的丰收
-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质的《长相思(暮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现对春天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感伤,但王质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精解》
- 《王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