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都山》
时间: 2025-01-26 02:3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都山
作者: 陆游 〔宋代〕
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
奔鹿冲人过,藏丹彻夜明。
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
洞口云常涌,檐牙柏再荣。
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
乞我诛茆地,灵苗得共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平都山的美丽与宁静。诗人在名山附近漫步,穿着蜡屐,悠闲自在。鹿群在路旁奔跑,夜晚的藏丹花依然散发着光辉。唐代的碑刻已经残破,梁代的殿宇也倾斜了一半。洞口常常云雾缭绕,檐角的柏树依然茂盛。偶尔遇到挑担的客人,躺下时听到船只远去的声音。希望我能在这荒野中种植灵草,与之同烹。
注释
字词注释
- 名山:著名的山。
- 蜡屐:用木头制成的鞋。
- 奔鹿:奔跑的鹿。
- 藏丹:一种花名,夜间开花,花色鲜艳。
- 唐碑:唐代的石碑。
- 断蚀:指碑文被风化或侵蚀,破损不全。
- 梁殿:梁代的殿堂。
- 欹倾:倾斜。
- 洞口:洞穴的入口。
- 云常涌:云雾经常涌动。
- 檐牙:屋檐的角。
- 负笼客:挑担的旅客。
- 送船声:船只离开的声音。
典故解析
- 唐碑和梁殿的提及,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遗迹的沦落,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陆游的诗歌以抒情和咏史见长,作品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平都山》作于陆游晚年,他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沉思。诗中对古迹的描写,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平都山》是一首兼具自然美与历史感的五言绝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平都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名山和蜡屐的结合,展现出诗人在山水间的悠然自得,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接着,奔鹿与藏丹的描写,赋予了自然生机与活力,仿佛在告诉读者生活的美好。
在历史的描写中,唐碑和梁殿的残破,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已成往事,激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诗人以“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泊与追求。在最后一句中,乞求种植灵苗,暗示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冀。
整首诗结合了自然与历史的景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出陆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山近江步:在著名的山脉附近,悠闲地在江边漫步。
- 蜡屐得闲行:穿着木屐,轻松自在地行走。
- 奔鹿冲人过:奔跑的鹿群从人群中穿过,表现出自然的生动。
- 藏丹彻夜明:藏丹花在夜间依然散发光辉,暗示着自然的美丽。
- 唐碑多断蚀:唐代的古碑多处已被风蚀,表现出历史的沧桑。
- 梁殿半欹倾:梁代的殿宇也倾斜,揭示历史遗迹的衰败。
- 洞口云常涌:山洞口常常云雾缭绕,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檐牙柏再荣:屋檐下的柏树依然茂盛,象征生命的延续。
- 行逢负笼客:偶尔遇到挑担的客人,展示了山水间的人情味。
- 卧听送船声:躺下时听到船只离去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悠闲。
- 乞我诛茆地:希望能在这片荒野中种植灵草。
- 灵苗得共烹:与灵草一起烹煮,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展现了和谐的音韵。
- 拟人:如“云常涌”,赋予自然以生命,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意象:通过鹿、云、柏树等意象,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平都山的自然与历史,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象征自然之美与伟大。
- 奔鹿:代表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 唐碑:象征历史的沧桑与遗迹。
- 藏丹: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云: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蜡屐”是指什么?
- A. 一种鞋
- B. 一种帽子
- C. 一种衣服
- D. 一种饰品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奔鹿”代表了___的自然生机。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唐碑”是完整完好的。(对/错)
答案
- A
- 自然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陆游的《平都山》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前者注重历史遗迹的反思,后者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皆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深厚情感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