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子》

时间: 2025-01-26 01:52:25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儿子
作者: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
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
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
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
熟读周公七月诗。

白话文翻译:

我知道自己无功受禄,
你们又如何回报这个光明的时代?
不论是做农民还是做士人有什么不同,
只要对国家和父母不欺骗就好。
《六经》的道理何尝有尽呢?
亲自耕种百亩田地就能不再饥饿。
我把最亲切的嘱托交给你,
希望你能熟读《周公》的《七月诗》。

注释:

  • 禄食无功:指不劳而获,享受俸禄却没有功劳。
  • 汝曹:你们(指儿子们)。
  • 报明时:回报这个光明的时代。
  • 为农为士:作为农民或士人。
  • 六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
  • 躬耕:亲自耕种。
  • 七月诗:指《周公》所作,内容涉及农事和节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挫折与战乱,作品广泛而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的爱国诗,也有平和淡雅的田园诗。

创作背景:

《示儿子》写于陆游晚年,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国家、家庭责任的思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陆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牢记自己的责任,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坚守诚信与道德。

诗歌鉴赏:

《示儿子》是陆游在晚年写给儿子的诗,表达了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国家的忧虑。诗中,陆游用“禄食无功”开篇,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虽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却无实质贡献,对此感到自知之明。他质问儿子们如何回报这个光明的时代,开篇即设定了责任与回报的基调。

接着,陆游将“为农为士”的选择置于同等地位,强调无论身处何种身份,最重要的是对国家和亲人的忠诚与诚实。他认为,作为一个人,最基础的责任就是要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不欺骗,不论是做农民,还是士人,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家庭。

在后半部分,陆游提到“道在六经宁有尽”,表明他认为传统文化的智慧是无穷尽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他以“熟读周公七月诗”作结,寄托了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他能在古典文化中汲取智慧,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这首诗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更是陆游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他对家国的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禄食无功我自知:自觉无功却享有俸禄,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2. 汝曹何以报明时?:询问儿子们如何能回报历史的机遇,强调责任感。
  3. 为农为士亦奚异:无论是农民还是士人,身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担当。
  4. 事国事亲惟不欺:强调对国家和父母的忠诚与诚信。
  5. 道在六经宁有尽:文化的智慧无穷无尽,学习永无止境。
  6. 躬耕百亩可无饥:亲自劳作能养活自己,表现出自给自足的理念。
  7. 最亲切处今相付:将最重要的教导托付给儿子。
  8. 熟读周公七月诗:希望儿子多读经典,明了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为农与为士作比较,比喻身份的无关紧要。
  • 对仗:如“为农为士”,增强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加语气的力度,强调责任。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责任、诚信与学习的重要性,表达了陆游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倡导在动荡的时代中,个人应坚守道德与责任,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来回报国家与家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禄食:象征着享受与责任。
  • 农与士:代表不同的社会角色与责任。
  • 六经:象征着传统文化与智慧。
  • 百亩:象征着自给自足、勤奋努力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禄食无功”是指什么? A. 有功受禄
    B. 无功受禄
    C. 发奋图强
    D. 仕途顺利

  2. 陆游希望儿子熟读的诗是? A. 《诗经》
    B. 《周公七月诗》
    C. 《论语》
    D. 《尚书》

  3. 诗中“为农为士亦奚异”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农民比士人重要
    B. 身份无关紧要,责任更重要
    C. 士人比农民重要
    D. 只做农民是最好的选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陆游的《示儿子》更注重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关怀,杜甫则是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人世的感慨,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