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昔》

时间: 2025-01-11 08:37:32

平昔襟期镜屡看,而今涉世愿高年。

自怜不唾青城地,共笑仍忧杞国天。

履影无伤犹不忍,吹齑虽误亦当然。

人间万事思空遍,依旧西窗理断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昔襟期镜屡看,而今涉世愿高年。自怜不唾青城地,共笑仍忧杞国天。履影无伤犹不忍,吹齑虽误亦当然。人间万事思空遍,依旧西窗理断编。

白话文翻译:

往日的理想与追求常常在镜子中照见,而今我已历经世事,愿望却依然高远。自怜身在青城之地,却无意去沾唾它,心中依然有忧虑,像杞国那样对天的担忧。脚下的影子虽无伤痛,却仍然不忍心去回望;即便是偶尔失误也是情理之中。人世间万事,思绪在空中游荡,依旧在西边窗下理顺着那断裂的编织。

注释:

  • 襟期:指内心的理想和抱负。
  • 青城地:青城,指的是青城山,象征着道教的理想境地。
  • 杞国天:杞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小国,传说中因担忧天空塌下来而忧心忡忡,象征不必要的忧虑。
  • 履影:脚步留下的影子,象征过去的经历。
  • 吹齑:指的是用风吹散细碎的食物,象征对小事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因,元代诗人,生于元朝中期,崇尚自然与清新,作品多以抒怀见长,擅长描绘山水之美以及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因晚年,他在历经世事后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人生的苍凉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平昔》是一首深刻的感慨诗,诗人通过对往昔理想的回顾与现实生活的反思,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开篇以“平昔襟期镜屡看”引入,强调了曾经的理想与追求多次在心中浮现,而“而今涉世愿高年”则揭示了他在经历世事之后的感慨与愿望。诗人自怜于自身的处境,虽置身名山,却不想沾染尘世的繁华,反而对国家的忧虑更为深重,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与责任感。

接下来的“履影无伤犹不忍”表现了他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无奈与不舍,而“吹齑虽误亦当然”则流露出对待生活琐事的释然,说明诗人对世事的看淡与理解。最后,两句“人间万事思空遍,依旧西窗理断编”涵盖了全诗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认识,以及在这种无常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理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昔襟期镜屡看”:往日的理想常在心中反复思索。
  2. “而今涉世愿高年”:如今我已经历世事,愿望却依旧高远。
  3. “自怜不唾青城地”:我自怜于不屑于青城的名山。
  4. “共笑仍忧杞国天”:却依然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
  5. “履影无伤犹不忍”:脚下的影子虽无伤痛,心中却不忍回首。
  6. “吹齑虽误亦当然”:即便是偶尔的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
  7. “人间万事思空遍”: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在思考中空灵无物。
  8. “依旧西窗理断编”:依旧在西窗下理顺那断裂的编织。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镜”比喻对内心理想的反思。
  • 对仗:如“自怜不唾青城地,共笑仍忧杞国天”,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思空遍”赋予人的思考特征,表达思维的流动。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索,对人生苦短与万千事物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与对当下的思考,情感基调在于沉思与豁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城:象征着理想、清静的生活状态。
  • 杞国:象征着对未来的无谓忧虑。
  • 履影:象征着过去的经历与回忆。
  • 西窗:代表着静谧与反思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平昔襟期镜屡看”中的“襟期”指的是什么?

    • A. 理想与抱负
    • B. 现实与生活
    • C. 过往经历
    • D. 自然景色
  2. “履影无伤犹不忍”中的“履影”象征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过去的经历
    • C. 现在的烦恼
    • D. 未来的选择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平昔》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平昔》更为内省和沉思,而《将进酒》则显得豪放与奔放,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因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