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时间: 2025-01-11 08:46:06

梦觉呼童问几更,未应先作不平鸣。

山深六月有秋意,夜静满城惟雨声。

四海虚名此身愧,百年浮世寸心惊。

谁教檐溜如愁思,欲断还连直到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觉呼童问几更,
未应先作不平鸣。
山深六月有秋意,
夜静满城惟雨声。
四海虚名此身愧,
百年浮世寸心惊。
谁教檐溜如愁思,
欲断还连直到明。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醒来,叫醒小童问现在几点了,
应该是未到天亮就已经开始不平静地鸣叫。
深山里六月却透出秋天的意蕴,
夜深人静,整个城市只有雨声在回响。
四海之内的虚名让我感到羞愧,
在这浮华的百年里,心中感到无限惊恐。
是谁让檐下的雨水滴落得像愁思一样,
想要断绝却又连绵不绝,一直到天明。

注释:

  • 梦觉:梦中醒来。
  • :小孩子,这里指侍童。
  • 几更:指夜晚的时辰。
  • 不平鸣:不安宁地鸣叫。
  • 山深:深山。
  • 秋意:秋天的气息。
  • 满城惟雨声:整个城市只听见雨声。
  • 四海虚名:四方的虚名。
  • 寸心惊:内心感到惊慌。
  • 檐溜:屋檐下滴落的雨水。
  • 愁思:忧伤的思绪。
  • 欲断还连:想要断绝却又不断。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的情感与传统的士人对浮华世界的反思密切相关。传统文人常在雨夜中感怀人生,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愁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因,元代诗人,字德舜,号皋鹤,生卒年不详。其诗风清新俊逸,常以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反映出士人的情怀与哲思。

创作背景:

《夜雨》创作于一个雨夜,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个人的处境,面对社会的浮华与内心的空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与感慨。

诗歌鉴赏:

《夜雨》一诗通过梦醒的瞬间引入,展现了诗人对夜晚雨声的细腻感受和对浮华人生的深沉思考。开头的“梦觉”使人感受到一种从梦境到现实的微妙转换,而“呼童问几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描绘了六月中山深处的秋意,仿佛在暗示内心的孤寂与凉意。

“夜静满城惟雨声”更是将环境的静谧与内心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雨声成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此后,诗人表达了对虚名的愧疚与对浮世的惊恐,展现出士人对自身价值的反思和对社会浮华的无奈。最后两句中,檐下的雨水如同愁思,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直至天明仍无法释怀。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长,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觉呼童问几更:梦中醒来,问小童现在几点了,表现出对时间的关注。
  2. 未应先作不平鸣:似乎还未到天亮,心中却已感到不安。
  3. 山深六月有秋意:深山中,六月却透出秋天的气息,暗示着内心的凉意。
  4. 夜静满城惟雨声:夜晚寂静,整座城市只有雨声,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5. 四海虚名此身愧:对四方虚名的羞愧,反映出对社会浮华的反思。
  6. 百年浮世寸心惊:在浮华的世界中,内心感到不安和惊恐。
  7. 谁教檐溜如愁思:是谁让屋檐下的雨水滴落得像愁思一样?
  8. 欲断还连直到明:想要断绝却又不断,愁思连绵至天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愁思,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梦觉”和“呼童”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浮世虚名的反思与内心孤独的深切感受,呈现出一种对人生的迷惘与思索,情感基调沉重而又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象征着忧愁与思考。
  • 秋意:象征着凋零与时间的流逝。
  • 虚名:象征着浮华与无常。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传达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梦觉呼童问几更”中的“几更”指的是什么?

    • A. 白天的时辰
    • B. 夜晚的时辰
    • C. 早晨的时辰
  2. 诗中“山深六月有秋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夏天的快乐
    • B. 秋天的孤寂
    • C. 时间的无常
  3. 诗人对四海虚名的态度是?

    • A. 引以为荣
    • B. 感到羞愧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夜雨》和《静夜思》:两者都在描绘夜晚的情景,但《夜雨》更多地强调了内心的忧愁与对浮世的反思,而《静夜思》则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