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唐代〕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春光的迟暮和边疆的寒冷气候。虽然春天来临,但花卉依然未开放,旧雪和新雪仍然残留。听水流声就像琴音,远处的山峦犹如画中景色。诗人感到惊讶,自己被远行的劳役牵引,艰辛的旅途中催促着马鞍的紧迫感。
注释:
- 北地:指北方地区,常用于描写边疆或寒冷的地带。
- 春光晚:春天的光景来得晚,形容春天的迟到。
- 边城:指边境的城市,通常气候较为寒冷。
- 往来花不发:来往的地方花朵尚未开放,表达了春天未至的景象。
- 新旧雪仍残:指新雪和旧雪依然存在,显示出春天的迟缓。
- 水作琴中听:水声如同琴音,表现了自然之美。
- 山疑画里看:山峦的景象如同画中之景,形象生动。
- 自惊牵远役:自己感到惊讶,因远行的劳役使自己牵挂。
- 艰险促征鞍:旅途艰难,催促着马鞍的紧迫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审言(约 646-707),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秋水,晚号青丘居士。早年生活在长安,后期多在地方任职。杜审言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有“诗中有画”之誉。
创作背景:
《经行岚州》创作于诗人任职边疆的时期,反映了他在边城经历的春寒料峭和行旅艰辛的心境。
诗歌鉴赏:
《经行岚州》通过描绘北方春天的遲緩气候,展现了边疆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开篇的“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气候严寒的北方边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通过“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诗人进一步刻画了春天的迟到,花未绽放,雪却依然如故,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渴望与失落。
而后两句“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则通过声与景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的美与诗人的感受。水声如琴音,山景似画中,营造了一种和谐美的意境,但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最后的“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则是诗人自我反思,因远行的劳累而感到惊讶,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艰辛的感慨。
整首诗在清丽中透出一种沉重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艰难的感怀,体现了杜审言细腻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地春光晚:北方的春天来得迟缓,给人一种失落感。
- 边城气候寒:边境城市的寒冷气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寂。
- 往来花不发:花朵尚未开放,暗示春天的迟到和生命的停滞。
- 新旧雪仍残:新旧雪的对比,突显了寒冷与春天的矛盾。
- 水作琴中听:水流声如琴声,展现自然美。
- 山疑画里看:山景如画,形象生动,令人陶醉。
- 自惊牵远役:诗人感到惊讶,因远行的劳累而牵挂。
- 艰险促征鞍:旅途的艰难,催促着继续前行。
修辞手法:
- 比喻:水声比作琴音,增强了意境。
- 对仗:如“新旧雪仍残”,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形象化:山景如画,让读者感受到美的同时也引发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北方边境春天迟到的失落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艰难旅途中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对人生艰辛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新生与希望。
- 边城:象征孤独与艰苦的生活环境。
- 花:象征生命与美好的期盼。
- 雪:象征严寒与时间的流逝。
- 水:象征流动与音乐,代表自然之美。
- 山:象征稳固与永恒,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地春光晚”的意思是:
- A) 北方春天来得早
- B) 北方春天来得迟
- C) 北方春天很温暖
- D) 北方的春天没有光彩
-
“水作琴中听”中的“水”用来比喻什么?
- A) 风声
- B) 动物的叫声
- C) 水流声如同琴音
- D) 人的歌声
-
诗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失落和孤独
- C) 兴奋
- D) 平静
答案:
- B) 北方春天来得迟
- C) 水流声如同琴音
- B) 失落和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杜审言 vs. 杜甫:杜审言的《经行岚州》描绘了边疆的春寒与孤独,而杜甫的《春望》则是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两者都展现了对时局的敏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