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濠州高塘馆(敬爱为御史,过宿处)》

时间: 2025-04-27 20:04:30

借问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胜阳台。

今宵寓宿高塘馆,神女何曾入梦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借问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胜阳台。
今宵寓宿高塘馆,神女何曾入梦来。

白话文翻译:

我想请问襄王您现在在哪里呢?这片山川之地胜过阳台。今晚我住在高塘馆,不知神女何时曾入梦来?

注释:

  • 襄王:指历史上著名的襄王,可能是指楚襄王。
  • 阳台:古代指的是一种高台建筑,通常用于观景。
  • 高塘馆:这里指的是阎敬爱所住宿的地方,意为高塘上的馆舍。
  • 神女:指的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子,常常承载着美好和神秘的含义。
  • 入梦:进入梦中,象征着美好的愿望或幻想。

典故解析:

  • 襄王:襄王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统治者,代表着一种权力和荣耀。
  • 山川胜阳台:阳台是个著名的观景之地,而诗中提到的山川则强调了自然的壮丽,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
  • 神女:在古代文学中,神女常常象征着理想、爱情或美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阎敬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盛世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抒情为主,常常展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阎敬爱在濠州高塘馆住宿时,可能是他在旅途中思乡或思念某位神女,抒发了他对自然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歌鉴赏:

《题濠州高塘馆》通过借问襄王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仰慕和对美好景致的赞美。开头的“借问襄王安在哉”直接引入了历史,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唤起了读者对历史的回忆。接着,诗人描写了高塘的自然景观,认为此地的山川胜过阳台,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壮丽景色的赞赏。

最后一句“神女何曾入梦来”则转向抒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诗中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的结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理想与美的追求。整首诗简洁而意味深长,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精炼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借问襄王安在哉:诗人以问句开篇,既表达对襄王的敬仰,也引起对历史的思考。
    2. 山川此地胜阳台:强调此地的自然美,表现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欣赏。
    3. 今宵寓宿高塘馆:表明诗人的身份和处境,营造出一种旅途中的孤寂感。
    4. 神女何曾入梦来:表达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对过往的追忆,充满了诗意。
  •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和次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山川与阳台相比较,突出自然的壮丽。
    • 反问:通过“何曾入梦来”引发思考,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 襄王:历史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荣耀。
  • 山川: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壮丽与美好。
  • 高塘馆:人间的栖息地,体现了诗人的现实处境。
  • 神女:理想与美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襄王”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汉武帝
    • B. 楚襄王
    • C. 唐太宗
    • D. 晋武帝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山川此地胜__”。

  3. 判断题: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孤独的愤怒。(对/错)

答案:

  1. B. 楚襄王
  2. 阳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但更强调了诗人对人生和旅途的感悟。
  • 王之涣《登鹳雀楼》:在景色描写中加入了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表现出历史与个人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