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杂咏》

时间: 2025-01-26 00:19:16

换尽朱颜两鬓皤,流年如此奈君何!

早从学问求开益,晚悟文章要诋诃。

每忆壮游成独笑,间逢老伴亦高歌。

更余一恨君知否,千载浯溪石未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归杂咏
作者: 陆游 〔宋代〕

换尽朱颜两鬓皤,
流年如此奈君何!
早从学问求开益,
晚悟文章要诋诃。
每忆壮游成独笑,
间逢老伴亦高歌。
更余一恨君知否,
千载浯溪石未磨。

白话文翻译

换了几次容颜,两鬓已是白发,
流年如此,真令人无奈!
早年时追求学问,得到启发,
晚年才明白文章只求争辩。
每当回忆壮游往事,我独自发笑,
偶然遇见老友,大家也高歌。
还有一件遗憾,你可知道?
千年过去,浯溪的石头依旧未被磨去。

注释

逐句解释:

  1. 换尽朱颜两鬓皤:换了许多次的红颜,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2. 流年如此奈君何:光阴流逝,真让人感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3. 早从学问求开益:年轻时通过学习获得了很多的益处。
  4. 晚悟文章要诋诃:到了晚年才明白,写文章只求争论与抨击。
  5. 每忆壮游成独笑:每当我回忆起年轻时的游历,总是独自发笑。
  6. 间逢老伴亦高歌:偶尔遇到老朋友,大家也会高歌一曲。
  7. 更余一恨君知否:还有一件遗憾,你可知道?
  8. 千载浯溪石未磨:千年过去,浯溪的石头依旧没有被磨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散文家和词人。他一生致力于文治和武功,留下大量诗词作品,以表达个人理想和对国家的忧虑。其诗风豪放,情感真挚,常有激昂之作。

创作背景:
《初归杂咏》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岁月流逝、人生经历的感慨与思考。诗中表达了对过往壮游的追忆,以及对晚年生活的感悟,夹杂着对人生的遗憾与无奈。

诗歌鉴赏

《初归杂咏》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诗人以换尽的容颜和白发的鬓角,开篇即引出时间的流逝,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伤。陆游在岁月的洪流中,经历了风雨沧桑,面对流年,他不禁发出无奈的叹息。接着,诗人反思自己的求学与创作历程,早年时对学问的追求和晚年对于文章争辩的觉悟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回忆中,陆游表现出一种淡淡的自得与洒脱,尽管年华已逝,但对壮游的回忆仍令人会心一笑,甚至在偶遇老友时,仍能高歌一曲,展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诗的最后一句则转向一种深沉的遗憾,千年后浯溪的石头依旧未磨,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流逝,令读者感受到一种苍凉的美感。

整首诗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既有对过往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换尽朱颜两鬓皤:此句用“朱颜”与“白发”形成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流年如此奈君何:以“奈君何”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无奈与感慨。
  • 早从学问求开益:反映了年轻时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 晚悟文章要诋诃:展现了对生活真相的领悟,晚年的洞见。
  • 每忆壮游成独笑:回忆中的美好与快乐,与现实形成对比。
  • 间逢老伴亦高歌:友谊的温暖与欢乐,体现了生活的乐趣。
  • 更余一恨君知否: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遗憾与感伤。
  • 千载浯溪石未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不变,反映出诗人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朱颜”与“白发”,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象征:浯溪的石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沉淀。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人生价值的探讨,突显了陆游深厚的人生哲学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颜:象征青春与美丽。
  • 白发:代表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学问:象征知识的积累与人生的追求。
  • 壮游:象征年轻时的豪情与壮志。
  • 高歌:象征友情与生活的乐趣。
  • 浯溪石:象征历史的积淀与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换尽朱颜两鬓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青春的美好
    B. 对时间的感慨
    C. 对生活的热爱

  2. 诗人晚年对文章的领悟是什么?
    A. 追求完美
    B. 只求争辩与抨击
    C. 追求真理

  3. “千载浯溪石未磨”象征着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自然的力量
    C. 人生的遗憾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陆游《初归杂咏》与杜甫《春望》:两者均表现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经历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