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颖仲赴省闱》
时间: 2025-01-26 05:0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陈颖仲赴省闱
作者:李弥逊
木末挥斤玉未镌,
清姿直节已飘然。
诗书插架嗤三万,
文字撑肠富五千。
笔下行看吐黄绢,
选中应喜探青钱。
管城自有封侯相,
得路功名且着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学子前往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诗的开头提到,虽然木材的末端挥动着斧头,却仍未雕刻出美玉,暗示着诗人对年轻人尚未成才的感慨;接着赞美了学子的清雅风姿和坚定品格,认为他已然出众。接下来的两句提到诗书丰富,文字饱满,暗示着学子的学识渊博。然后提到笔下能写出美妙的文章,若能被选中,必会带来丰厚的回报与喜悦。最后,诗人鼓励年轻人,前往管城(即朝廷)必定有机会获得封侯的荣华,叮嘱他在路上努力拼搏,争取功名。
注释
- 木末:指树木的末端,象征尚未成材的年轻人。
- 挥斤:使用斧头,形容努力雕刻的过程。
- 玉未镌:美玉尚未雕琢,暗示潜力未被发掘。
- 清姿直节:指优雅的气质和坚定的品行。
- 嗤三万:形容阅读的书籍数量多,三万表示极大。
- 撑肠:形容文字充实,肠胃充满,意指学识丰富。
- 吐黄绢:形容书写的文章如同黄绢般美丽。
- 青钱:指科举考试中的名利。
- 管城:指朝廷,表示功名之地。
- 封侯相:封为侯爵的贵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士人的理想与奋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士人心态。李弥逊的诗作常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体现了对知识与功名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弥逊送别友人陈颖仲赴省城参加科举考试之际。作为士人,陈颖仲的前途与命运寄托于考试,李弥逊以此诗表达对他前程的祝福与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与士人对功名的渴望。
诗歌鉴赏
《送陈颖仲赴省闱》是一首充满激励和期许的送别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李弥逊对友人陈颖仲的美好祝愿。开篇以“木末挥斤玉未镌”引入,既表明了年轻学子尚未成材的状态,也暗示了未来潜力的巨大。接下来的“清姿直节已飘然”则称颂了陈的品行与气质,显示出诗人对其深厚的信任和期望。
诗的中间部分通过“诗书插架嗤三万,文字撑肠富五千”传达了陈颖仲的学识之广,表现出士人对知识的崇尚与追求。最后四句则进一步鼓励陈颖仲,寄托了对其未来成功的期待,强调了功名的荣耀与实现梦想的希望。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士人对理想与奋斗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中表达的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也展现了深厚的友情。李弥逊通过这首诗不仅为友人送行,更是对当时士人阶层普遍心态的真实写照,表现出对科举制度与士人命运的深刻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末挥斤玉未镌:树木的末端虽被斧头挥动,但美玉尚未雕刻,象征年轻人尚未成才。
- 清姿直节已飘然:形容陈颖仲的气质与品行,已然引人注目。
- 诗书插架嗤三万:比喻书籍丰富,表示其学识渊博。
- 文字撑肠富五千:文字内容充实,形容学识的广泛。
- 笔下行看吐黄绢:写出的文章如同黄绢般美丽,象征文采斐然。
- 选中应喜探青钱:若能被选中,必定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 管城自有封侯相:朝廷中必有机会获得封侯之荣。
- 得路功名且着鞭:努力争取功名,奋力拼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木末挥斤”比喻年轻人的努力;“吐黄绢”比喻美丽的文章。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三万”和“五千”强调学识的丰厚与渊博。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年轻学子的激励与祝福,表现了士人对知识与功名的渴望,传达出努力奋斗、追求理想的积极向上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末:象征年轻人的起步阶段。
- 玉:象征未被发掘的潜力。
- 清姿直节:象征高洁的品行与气质。
- 诗书:象征知识与文化的丰厚。
- 黄绢:象征美丽的文章与才华。
- 青钱:象征科举带来的名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弥逊的《送陈颖仲赴省闱》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友人的祝福
- B. 对自然的描写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爱情的追求
-
诗中提到“木末挥斤”是指什么?
- A. 成熟的树木
- B. 年轻人的努力
- C. 美玉的雕刻
- D. 斧头的锋利
-
“清姿直节”形容的是谁的特点?
- A. 诗人自己
- B. 陈颖仲
- C. 其他士人
- D. 自然景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王之涣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在送别友人时表达了对未来前途的期待与祝福,和李弥逊的情感基调相似。
通过对比,王勃的诗歌更强调离别的感伤,而李弥逊则更突出对友人的激励与期望。两者都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功名的追求,但情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适合了解宋代诗歌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典诗词的解析与欣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