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断人稀山正深,隔林钟鼓报新音。已穷渡水沿崖力,更尽眠云坐石心。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已经断了,人迹稀少,山深幽静;隔着树林,钟声和鼓声传来新的音讯。我已经耗尽了渡水和沿崖的力气,只能在云间入睡,静坐于石头之上,心中安宁。
注释:
- 路断:道路中断,形容人迹罕至。
- 人稀:人烟稀少,表示环境的冷清。
- 山正深:形容山的深邃。
- 隔林:隔着树林,表示距离。
- 钟鼓:古代寺庙常用的乐器,象征宗教活动。
- 已穷:已经耗尽,表示疲惫。
- 渡水:渡过河流,象征艰难的旅程。
- 沿崖:沿着悬崖而行。
- 更尽:再次耗尽。
- 眠云:在云中入睡,表达轻松自在的状态。
- 坐石心:坐在石头上,心中平静。
典故解析: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常被文人所吟咏。古代诗人常用山水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诗中的钟鼓声则暗示宗教或哲思的音讯,传达了诗人与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对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李弥逊游览黄山时创作,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表达了对黄山深邃景色的赞美,以及在自然中体悟人生的感受。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黄山的幽静与深邃,诗人通过“路断人稀”的描写,突显了山中人迹罕至的清幽,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孤独的美感。诗中的“钟鼓报新音”则增添了诗的文化深度,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偏僻之地,也有灵性与声音的存在。最后两句“已穷渡水沿崖力,更尽眠云坐石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沉浸与向往,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安宁与宁静。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情感传达,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断人稀山正深:描绘出山路的断绝和人迹罕至,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隔林钟鼓报新音:钟声和鼓声从林中传来,表示与外界的联系,也暗示着内心的沉静。
- 已穷渡水沿崖力:描述了旅途的艰辛,诗人已经耗尽了力气。
- 更尽眠云坐石心:最后的安宁,表达出对大自然的融入和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渡水”和“沿崖”比喻人生的艰难旅程。
- 意象:山、钟、鼓、云、石等意象交织,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对仗:前后句中相对应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在黄山游览时体悟到的孤独与宁静,反映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神秘。
- 钟鼓:象征着文化与灵性。
- 云:象征着自由与超脱。
- 石:象征着坚定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钟鼓”代表什么? A. 交通工具
B. 宗教活动的乐器
C. 农具 -
诗人为何感到“已穷渡水沿崖力”? A. 因为游玩过度
B. 因为旅途艰难
C. 因为天气恶劣 -
诗中表达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宁静
C. 怒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而杜甫的《望岳》则体现了对伟岸山川的敬畏。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但李弥逊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