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枯槁形骸惟见,彫残鬓发只留须。平生大节堪为底,今日灰心始见渠。
白话文翻译: 形体枯槁,只能看到残存的鬓发和胡须。一生坚守的大节,到了今日心如死灰,才真正显现出来。
注释:
- 枯槁:形容身体极度瘦弱或精神萎靡。
- 形骸:指人的身体。
- 彫残:凋零残败,这里指鬓发稀疏。
- 鬓发:耳边的头发。
- 大节:指重要的道德原则或人生的大事。
- 灰心:形容意志消沉,失去信心。
- 渠:他,这里指自己的内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炎正(1145年—1211年),字济翁,号西岩,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往坚守的道德原则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杨炎正晚年,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迁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诗中透露出对过往坚守的道德原则的坚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己形体的枯槁和鬓发的残败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晚年的衰弱和孤独。诗中的“平生大节堪为底”一句,表达了他一生坚守的道德原则,而“今日灰心始见渠”则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自身形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枯槁形骸惟见”:形容自己身体枯瘦,形象衰败。
- “彫残鬓发只留须”:鬓发稀疏,只剩下胡须,形象更加凄凉。
- “平生大节堪为底”:一生坚守的道德原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 “今日灰心始见渠”:到了今日,意志消沉,内心的真实情感才显现出来。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枯槁形骸”和“彫残鬓发”比喻自己晚年的衰弱和孤独。
- 对仗:“平生大节”与“今日灰心”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变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过往坚守的道德原则的坚持,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通过对自己形象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枯槁形骸:象征诗人晚年的衰弱和孤独。
- 彫残鬓发:象征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
- 灰心:象征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枯槁形骸”形容的是什么? A. 诗人晚年的衰弱 B. 诗人年轻时的健壮 C. 诗人的精神状态 答案:A
-
“平生大节堪为底”中的“大节”指的是什么? A. 重要的道德原则 B. 节日庆典 C. 人生的重大事件 答案:A
-
“今日灰心始见渠”中的“灰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兴奋 B. 失望 C. 喜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杨炎正的这首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但杨炎正的诗更加注重对自己形象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炎正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