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晚秋》
时间: 2025-01-27 04:05: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湖晚秋
白居易 〔唐代〕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白话文翻译:
八月白露时节,湖水正逐渐变老。
早晚秋风频繁,衰败的荷花半倾倒。
我手攀着青枫树,脚踩着黄芦草。
我苍老的面容显得惨淡,心中充满了冷清的秋意。
我的兄长在淮楚,我的弟弟在蜀道。
何时才能相聚,遥远的烟波浩淼无边。
注释:
- 白露:农历八月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 水方老:湖水逐渐变得沉静,时间的流逝使水显得“老”。
- 旦夕:早晚。
- 衰荷:衰败的荷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衰老。
- 青枫:青色的枫树,代表着秋天的景色。
- 黄芦草:秋天时生长的芦苇,颜色发黄,增添了秋意。
- 惨澹:指面容显得苍老、憔悴。
- 冷落:孤独、冷清的感觉。
- 淮楚、蜀道:指作者的兄弟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象征着家庭的分离和思念。
- 烟波:指湖面上升起的烟雾,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社会民生著称。他的诗歌广泛涉及政治、人生、自然等多个主题。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晚秋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湖边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秋天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南湖晚秋》是白居易在秋季时写的一首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凄凉而又富有哲思的秋天景象。诗的开头以“八月白露降”引入,直接指向时节,给人一种明朗的时间感。接着,诗人用“湖中水方老”形象地描绘了湖水的宁静与岁月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感伤。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衰败,荷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则通过亲近自然来缓解内心的孤独。诗人在自然中寻找慰藉,但“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又将情感推向深渊,展现了对自身衰老的无奈和对秋天的悲伤。
最后两句“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更是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分离亲人的深切挂念。诗人用“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结束,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对相聚的渴望,整个诗歌在淡淡的忧伤中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人情味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八月的白露时节,湖水渐渐沉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早晚秋风频繁,衰败的荷花半倾斜,表现出秋天的萧条。
-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手握青枫,脚踩黄芦,通过身体的感受增添了秋天的真实感。
- “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老态显现,心中充满秋天的冷清与孤独。
-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兄弟分散在不同地方,表现了家庭的分离。
-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对兄弟的思念与期盼,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相聚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突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秋景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白露:象征着秋天的开始,预示着时间的流逝。
- 湖水:代表了宁静与岁月的沉淀。
- 衰荷: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和美好事物的消逝。
- 青枫树:秋天的象征,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
- 黄芦草:增添了秋天的萧瑟感。
- 烟波:表现了遥远的思念和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露”指的是哪个节气?
- A. 夏季
- B. 秋季
- C. 冬季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谁的思念?
- A. 朋友
- B. 兄弟
- C. 父母
- “衰荷”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生命的衰败
- C. 青春
- 诗中提到的“白露”指的是哪个节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
- 孟浩然《春晓》: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人生感悟。
-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作品在主题上都涉及对自然的描绘,但白居易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