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
时间: 2025-02-04 16:33: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居易《自咏》
闷发每吟诗引兴,
兴来兼酌酒开颜。
欲逢假日先招客,
正对衙时亦望山。
句检簿书多卤莽,
堤防官吏少机关。
谁能头白劳心力,
人道无才也是闲。
白话文翻译:
每当我心情烦闷时,就吟诗来引起兴致;兴致来了,就喝酒来开怀。想要在假日时先邀请朋友,正对着公事时也常常向山望去。写的诗句在书册中多是粗糙,防范官吏时却少有心机。谁能白头仍心力劳碌,世人都说无才也是一种闲适。
注释:
- 闷发:闷闷不乐之时。
- 吟诗:吟诵诗歌。
- 引兴:激发兴趣。
- 兼酌:一起喝酒。
- 假日:休息的日子。
- 招客:邀请朋友。
- 衙:官府。
- 句检簿书:指写下的诗句。
- 卤莽:粗糙、不细致。
- 堤防官吏:提防官员。
- 劳心力:费尽心思和精力。
- 无才也是闲:没有才能的人也算得上闲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诗风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社会、爱情等多个主题,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心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自咏》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个人生活的沉浮,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对名利看淡,愈加向往自然与闲适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自咏》通过吟诗和饮酒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闷与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诗中呈现出一种自我反省的情感,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开篇即以“闷发”引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兴来兼酌酒开颜”,则展现了他通过饮酒来寻求解脱的方式,体现出一种无奈中的乐观。
“欲逢假日先招客”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交流的愿望,而“正对衙时亦望山”则反映了他在公事繁忙之余,心向自然的向往。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显示了诗人在官场与自然之间的挣扎。
整首诗的后半部分则透出一丝无奈与自嘲,诗人意识到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在官场中有所作为,反而引出“人道无才也是闲”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的结尾以一种淡淡的哲理收尾,既是对自己处境的反思,也是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展现了白居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闷发每吟诗引兴:心情烦闷时,通过吟诗来激发内心的兴趣。
- 兴来兼酌酒开颜:当兴致高涨时,便与友人共饮,脸上露出笑容。
- 欲逢假日先招客:想要在假期时先邀请朋友来聚会。
- 正对衙时亦望山:即使在处理公事之时,也常常向山望去,渴望自然。
- 句检簿书多卤莽:写下的诗句在书册中多是粗糙不堪。
- 堤防官吏少机关:提防官员时却很少有心计。
- 谁能头白劳心力:谁能在白头之际仍然心力交瘁。
- 人道无才也是闲:世人都说没有才能的人也算得闲适。
修辞手法:
- 对比:公事与自然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 反问:通过“谁能头白劳心力”,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 比喻:将闲适与才华联系,暗含人生哲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反映出他对名利的漠然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诗:象征情感的表达与内心的整理。
- 酒:代表一种解脱与欢愉的方式。
- 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心灵的寄托。
- 官吏:反映社会的压迫与个人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假日”指的是什么? A. 节假日
B. 工作日
C. 周末
D. 任何一天 -
诗中“闷发”是什么意思? A. 愤怒
B. 烦闷
C. 快乐
D. 开心 -
“人道无才也是闲”的意思是? A. 有才能的人才闲
B. 没有才能的人也能悠闲
C. 有才能的人都忙
D. 没人可以闲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对白居易与王维的作品,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但白居易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更倾向于环境的描绘与哲理的体现。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咏》的情感与意蕴,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