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端午》

时间: 2025-01-10 18:12:56

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轻洒落在黄昏时分。端午佳节,独自关上门。
巢中的燕子引着幼雏全都飞走了,令人伤感。
我空自在横梁间寻找残留的栖息痕迹。
客栈就像是一个小村庄。美好的事情却无人来送酒一樽。
唯有黄莺的歌声知道我心中的愁苦,热情地唱着。
这声音就像当时在枕边听到的一样。

注释:

  • 重午:指端午节,五月初五。
  • 销魂:形容心情极度忧伤或迷恋。
  • 宿痕:指鸟类栖息留下的痕迹。
  • 宛如:好似、就像。
  • 好事:指美好的事情,通常是指欢庆的酒宴。
  • 莺声:指黄莺的歌声。

典故解析:

端午节,源于古代祭祀屈原的活动,后来演变为家人团聚、吃粽子的节日。李之仪在此诗中表露对佳节的惆怅与孤独,意在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对比,反映节日的氛围与自身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仪(约1084-约1150),字子仪,号淡然,宋代词人,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他的创作常受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品多描写生活的细腻与感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端午节,作者可能因节日的孤独感而寄情于景,表达心中的寂寞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南乡子·端午》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开篇以“细雨”渲染出黄昏的氛围,结合“重午佳辰”,让人感受到节日的背景与个人的孤独。词中通过巢燕引雏的意象,隐喻生命的流逝与离别,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空向梁间觅宿痕”一句,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失落,似乎在追寻那已逝去的温暖与依靠。接下来的“客舍宛如村”,突显了节日的庆祝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受到了周围的热闹却无法融入其中。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黄莺的歌声成为了唯一的知音,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依托。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欢乐与个人的失落,使得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雨湿黄昏:描绘了一个细雨朦胧的黄昏,营造了清冷的氛围。
  2. 重午佳辰独掩门:在端午佳节,独自一人关上门,反映出孤独之感。
  3.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燕子带着雏鸟飞走,象征亲情的缺失与无奈。
  4. 空向梁间觅宿痕:在梁上寻找燕子曾栖息的痕迹,暗示对过去的追忆。
  5. 客舍宛如村:在客栈中的孤独感与村庄的热闹形成对比。
  6. 好事无人载一樽:没有人来分享快乐的酒,增添了孤独感。
  7.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只有黄莺的歌声了解自己的愁苦,表现出对情感的渴望。
  8. 恰似当时枕上闻:最后一句回忆起往昔的温暖,更显得孤独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燕子的离去比作情感的失落,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黄莺的歌声被赋予了情感,成为知己,深化了孤独感。
  • 对仗:词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端午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思念与孤独,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情感细腻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雨:象征忧愁与思念。
  • 巢燕:代表亲情与温暖的回忆。
  • 莺声:象征美好与对情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重午”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清明节
  2. 下列哪一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 A. “小雨湿黄昏”
    • B. “唯有莺声知此恨”
    • C. “好事无人载一樽”
    • D. “重午佳辰独掩门”
  3. “巢燕引雏浑去尽”中的“引”字可以理解为?

    • A. 拉
    • B. 带领
    • C. 吸引
    • D. 牵引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陆游《卜算子·咏梅》

诗词对比:

与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相较,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苏轼更强调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而李之仪则更加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节日的孤独。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李之仪词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