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有怀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一作皇甫冉诗)》

时间: 2025-01-10 23:04:15

晚节逢君趣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

吾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节逢君趣道深,
结茅栽树近东林。
吾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
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
相思拥膝坐长吟。


白话文翻译:

在晚年的时光里,偶然遇见你,真是聊得很深。
在东边的林子旁,我搭起茅屋种下树木。
我的老师曾多次为我摩顶,
不知道那位高士何时才能激发他的志向。
在北边的水滨,三更时分听到过雁的叫声,
而西城万里之外传来寒砧的声音。
我不见支公与玄度,
只好怀着思念,抱膝坐在一起吟诵。


注释:

  • 晚节:指晚年时光,通常寓意高尚的品德。
  • 趣道:这里指与朋友的交往和谈论。
  • 结茅栽树:在东林旁边搭建茅屋并栽种树木,描写一种隐士的生活方式。
  • 摩顶:意为抚摸头顶,古时表示尊敬和鼓励。
  • 高士:指品德高尚的士人或隐士。
  • 北渚:指北边的小洲。
  • 寒砧:指寒冷的砧板声,形容冬天的氛围。
  • 支公与玄度:支公指支遁,玄度指玄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长卿,唐代诗人,字崇义,号阮亭,晚号长卿,世称“刘长卿”。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的意境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开篇的“晚节逢君趣道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温馨而深邃的交谈场景,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哲理与感悟。接下来的“结茅栽树近东林”描绘出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宁静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的亲近,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

诗中的“吾师几度曾摩顶”一句,传达了对师长的敬仰与感恩,展现了诗人与前辈知识分子之间的深厚情谊。此处用“摩顶”一词,既是对师长的尊重,也是对人生成长过程的反思。

在北渚与西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而又思念的情感。最后两句“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则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隐士支遁与玄宗的怀念,表现出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与思念。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晚节逢君趣道深”:诗人在晚年与朋友相遇,交谈情趣深厚,反映出人生的智慧。
    2. “结茅栽树近东林”:描绘隐士生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3. “吾师几度曾摩顶”: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体现出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
    4. “高士何年遂发心”:对高士的向往与期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追求。
    5. “北渚三更闻过雁”:描写夜晚自然景象,渲染情感氛围。
    6. “西城万里动寒砧”:表现寒冷的冬夜,衬托出孤独与思念。
    7. “不见支公与玄度”:表达对隐士朋友的思念,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8. “相思拥膝坐长吟”:最终以相思之情结束,展现出深厚的人际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摩顶”形象化对师长的尊重。
    • 对仗:如“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深邃的友谊和对隐士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晚节:象征着人生的智慧和品德。
  • 东林:代表宁静、隐逸的生活环境。
  • 北渚:象征孤独与思考。
  • 寒砧:代表冬季的冷清,与思念的情感相呼应。
  • 支公与玄度:代表志同道合的朋友,象征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长卿的“晚节逢君趣道深”中的“晚节”指什么? A. 生命的终结
    B. 晚年的品德
    C. 生活的乐趣

  2. 诗中“结茅栽树”描绘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A. 隐士生活
    B. 仕途生活
    C. 商业生活

  3. “不见支公与玄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愤怒
    B. 思念
    C. 无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同样描绘隐士的生活与自然的宁静,但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和谐。
  • 孟浩然《春晓》:表现春天的生机与对生活的感悟,情感更为直白。

以上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诗人共同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