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寺僧小轩极萧洒予为名曰林乐取庄生所谓》
时间: 2025-04-27 07:16: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积雨灵香润,晚风红药翻。
盥手散经帙,烹茶洗睡昏。
野僧甚淳古,养拙贲邱园。
风怀交四境,蓬藋底百椽。
山林皋壤欤,可为知音言。
而我与人乐,因之名此轩。
孟夏妪万物,正昼晦郊原。
隔墙见牛羊,定知春笋繁。
俄顷倒干戈,水攻仰翻盆。
地中鸣鼓角,百万薄悬门。
部曲伏床下,少定未寒暄。
疾雷将雨电,破柱取蛟蚖。
我初未知尔,宴坐漱灵根。
谅知岑寂地,竟可安元元。
白话文翻译:
雨水滋润大地,散发出灵香,晚风吹动了盛开的红药花。
洗手后,散开经书,泡茶来洗去困倦。
这位野僧非常淳朴古典,隐居在这个园子中培育自己的拙朴之美。
风怀四面交汇,草木低矮,屋舍百间。
山林和田野之间,真可与知音畅谈。
而我与人共享快乐,因此将这地方命名为“轩”。
初夏万物复苏,正是白昼在郊外变得昏暗。
隔着墙看到牛羊,肯定知道春笋已经丰盛。
不久之后,干戈已被推翻,水流冲翻了盆子。
地下鼓声轰鸣,似乎有百万军队在悬门待发。
随军的小部队伏在床下,稍微安静未曾寒暄。
疾风雷电将至,打破了柱子,捕捉蛟龙。
我起初对你不甚了解,悠然坐着,漱洗着灵根。
想来这宁静的地方,确实可以使人安宁。
注释:
- 灵香:指雨后大地散发出的清香。
- 红药:指红色的药草,可能特指某种花。
- 盥手:洗手,表示净化。
- 经帙:经书的装帧。
- 淳古:淳朴而古老,形容僧人的品质。
- 贲邱园:贲,装饰,邱园,指山丘和园林。
- 蓬藋:形容野生的草木。
- 知音: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擅长诗、文、词,尤其以诗名扬,作品多有情趣和哲理,风格独特。
-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自然的赞美,表达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描写和淡雅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黄庭坚在延寿寺的生活情景。开篇以“积雨灵香润,晚风红药翻”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气息与宁静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通过茶、经书、野僧等意象,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诗中反复出现的“风”和“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流转,构成了诗人内心平和的外在表现。尤其是“而我与人乐,因之名此轩”一句,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生活的细节中,诗人通过对牛羊的观察,透露出春天的生机和生命的繁盛。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修辞,展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末的“谅知岑寂地,竟可安元元”更是道出了他心灵的宁静与满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四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展现了宁静的氛围。
- 中间部分通过观察周遭的牛羊和自然现象,反映了春天的生机和变化。
-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的宁静和心灵的安宁。
-
修辞手法:
- 比喻:以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平静。
- 对仗:如“盥手散经帙,烹茶洗睡昏”,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诗句更具生动性。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超然物外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生命与变化,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尊重。
- 牛羊:象征着丰收与安宁,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经书与茶:象征着文化与内心的修炼,体现了诗人的修身养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积雨灵香润”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夏日炎炎
- B. 雨后清新
- C. 秋风萧瑟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了隐逸生活的乐趣?
- A. 经书与茶
- B. 城市的喧嚣
- C. 战争的惨烈
-
诗最后提到的“安元元”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忧惧
- B. 对宁静生活的满足
- C. 对繁华的渴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庭坚的隐逸情怀与王维的山水诗,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但王维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深远,黄庭坚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