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炅法师葬诗》

时间: 2025-02-04 15:26:00

龙泉今日掩。

石洞实时封。

玉匣摧谈柄。

悬河落辩锋。

香炉犹是柏。

麈尾更成松。

郭门未十里。

山回已数重。

尚闻香阁梵。

犹听竹林钟。

送客风尘拥。

寒郊霜露浓。

性灵如不灭。

神理定何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炅法师葬诗
作者: 庾信 〔南北朝〕

龙泉今日掩。
石洞实时封。
玉匣摧谈柄。
悬河落辩锋。
香炉犹是柏。
麈尾更成松。
郭门未十里。
山回已数重。
尚闻香阁梵。
犹听竹林钟。
送客风尘拥。
寒郊霜露浓。
性灵如不灭。
神理定何从。

白话文翻译:

今天龙泉已经封闭,
石洞也被封住了。
玉匣破碎了谈论的把柄,
悬河的辩论也已落下了锋芒。
香炉仍然是柏木做的,
麈尾却变成了松树。
离郭门还不到十里,
山峦已经重重叠叠。
依然能听到香阁的梵音,
还能听见竹林中的钟声。
送别的客人被风尘笼罩,
寒冷的郊外霜露弥漫。
灵性似乎不曾消灭,
那么神理究竟向何处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龙泉:指龙泉山,象征神秘与高洁。
  • 玉匣:即玉制的匣子,象征珍贵的思想或言论。
  • 麈尾:指道士用的拂尘,象征清净。
  • 香阁:指供奉香火的阁楼,隐喻佛教场所。
  • 梵音:佛教中所用的经文声音。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龙泉”、“香阁”等均为道教和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反映了作者对宗教的敬仰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诗歌、散文闻名,因其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宗教的思考而受到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庾信送别好友炅法师的葬礼,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哲理的思索。

诗歌鉴赏:

《送炅法师葬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送别诗。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宗教意象,展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龙泉今日掩,石洞实时封”,用自然景象象征生命的闭合与结束,隐喻着逝者的去世。接下来的“玉匣摧谈柄,悬河落辩锋”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世间智慧与辩论的破碎。

随着诗的推进,作者通过“香炉犹是柏,麈尾更成松”等描写,展现了对逝者在世时所追求的清净与超然的追忆。最后几句“性灵如不灭,神理定何从”更是引发了对生命与灵魂的哲学思考,提出了灵性与神理之间的关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庾信对生命、死亡及宗教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龙泉今日掩:象征生命的结束与封闭。
  2. 石洞实时封:暗示心灵的闭塞与世事的无常。
  3. 玉匣摧谈柄:珍贵的思想和辩论被摧毁,象征失去智慧。
  4. 悬河落辩锋:辩论的锐利与激情已然消失。
  5. 香炉犹是柏:宗教的象征依旧存在。
  6. 麈尾更成松:清净的追求得到延续。
  7. 郭门未十里:距离离别还有不远。
  8. 山回已数重:山峦重叠,象征生命的循环。
  9. 尚闻香阁梵:宗教的声音仍在耳畔。
  10. 犹听竹林钟:自然的声音与宗教的结合。
  11. 送客风尘拥:送别时的沉重与惆怅。
  12. 寒郊霜露浓:自然环境的寒冷与孤寂。
  13. 性灵如不灭:对灵魂永恒的思考。
  14. 神理定何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拟人生和灵魂。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死亡、灵魂以及宗教的关系,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泉:象征清净与高洁。
  • 香炉:代表宗教信仰与追求。
  • 竹林:象征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送炅法师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庾信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龙泉今日掩”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自然美
    B. 生命的结束
    C. 友情的珍贵
    D. 风景的变化

  3. “性灵如不灭,神理定何从”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灵魂的永恒思考
    C.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D. 对人生的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庾信的《送炅法师葬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涉及对生命的思考,但庾信更加偏向宗教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庾信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