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时间: 2025-01-11 21:51:25

寂寥空谷久相容,行道何须向别峰。

山腹引泉因煮茗,岭头乘雨为栽松。

倚天杰阁巢灵鹤,彻海澄潭卧毒龙。

樵客岂能知住处,草堂终日白云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
寂寥空谷久相容,
行道何须向别峰。
山腹引泉因煮茗,
岭头乘雨为栽松。
倚天杰阁巢灵鹤,
彻海澄潭卧毒龙。
樵客岂能知住处,
草堂终日白云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谷,长久以来与世无争。行走在这条道路上,何必要去攀登其他的高峰?山腹引出的泉水正好用来煮茶,而山岭上则趁着雨水栽种松树。高耸入云的阁楼上栖息着灵鹤,清澈的潭水中卧着毒龙。砍柴的人怎能知道我隐居的地方?我的草堂终日被白云所笼罩。

注释:

  • 寂寥:形容空旷、孤独的状态。
  • 相容:相互包容、相处。
  • 行道:走在路上。
  • 煮茗:泡茶。
  • 乘雨:利用雨水。
  • 栽松:种植松树。
  • 倚天:高耸入云。
  • 杰阁:高大的阁楼。
  • 巢灵鹤:灵鹤栖息的地方。
  • 彻海:清澈的海。
  • 澄潭:清澈的潭水。
  • 卧毒龙:卧着的毒龙,暗指危险。
  • 樵客:砍柴的人。
  • 草堂:草屋,隐居之所。
  • 白云封:白云笼罩,象征隐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善住是元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其诗风清新脱俗,往往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其时社会动荡,诗人选择隐居于山中,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山中》是一首具有浓厚隐逸情怀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幽静山谷与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首句“寂寥空谷久相容”便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恩赐,如“山腹引泉因煮茗”描绘了山中清泉流淌,正好用来泡茶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岭头乘雨为栽松”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与珍惜,雨水滋润着松树的成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生机。

后半部分描绘了高耸的阁楼与灵鹤的栖息,形成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而“彻海澄潭卧毒龙”则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的两面性,既有灵动的美景,也潜藏着危险。

最后两句“樵客岂能知住处,草堂终日白云封”,则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自得与满足,砍柴的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草堂被白云所笼罩,象征着他与外界的隔绝,尽享清幽的生活。

整首诗运用清新的意象和恰到好处的比喻,展现了隐逸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寂寥空谷久相容:空旷的山谷与寂静的环境已久与我相处,显得非常和谐。
  2. 行道何须向别峰:走在这条路上,何必去攀登其他的高峰?暗含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3. 山腹引泉因煮茗:山的腹部引出的泉水正好可以用来泡茶,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利用与享受。
  4. 岭头乘雨为栽松:在山岭顶部趁着雨水种植松树,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
  5. 倚天杰阁巢灵鹤:高耸入云的阁楼上栖息着灵鹤,描绘了一幅高远和灵动的图景。
  6. 彻海澄潭卧毒龙:清澈的潭水中沉卧着毒龙,暗示自然的神秘与潜在的危险。
  7. 樵客岂能知住处:砍柴的人怎能理解我的隐居之处,突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自我认同。
  8. 草堂终日白云封:我的草堂整日被白云笼罩,象征着超脱与隐秘。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灵鹤”与“毒龙”的对比,表现自然的两面性。
  • 意象:通过山、泉、松等自然意象,营造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内心的自由。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淡泊。

意象分析:

  • 空谷:象征宁静与隐逸。
  • 泉水:象征自然的恩赐与生命的延续。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 灵鹤:象征自由与高洁。
  • 毒龙:象征潜在的危险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鹤”象征什么? A. 危险
    B. 自由与高洁
    C. 寂寞

  2. “樵客岂能知住处”中的“樵客”指的是谁? A. 诗人
    B. 砍柴的人
    C. 隐士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名利
    B. 隐逸生活
    C. 旅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鹿柴》
  2. 李白《庐山谣》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侧重于静谧的氛围。
  • 陶渊明《饮酒》:同样展现了隐逸生活,但更强调个人的哲理思考与内心的满足。

参考资料:

  1. 《元代诗人善住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山水诗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