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

时间: 2025-02-04 16:26:25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

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鲤鱼》
作者:项斯 〔唐代〕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
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白话文翻译:

这条鲤鱼的鳞片像龙的鳞片一样光滑,身体也很健壮,但却没有机会飞升。月光下它的腮依然湿润,泥水中它的眼睛仍然清醒。它乞求农夫用锄头去防止蚂蚁的侵扰,期待水中能够反射出金色的盆子。希望将来能为人间带来雨水,回报这些田地的恩情。


注释:

  • 龙鳞:指鲤鱼的鳞片,形容其美丽和光滑。
  • 欠登门:没有机会飞升,暗指鲤鱼未能化龙。
  • 腮犹湿:比喻鱼在水中生活,腮部依然湿润。
  • 目未昏:眼睛仍然清醒,象征鲤鱼的警觉。
  • 乞锄:乞求农夫用锄头,表达鲤鱼对人类的依赖。
  • 公田:指公共的田地,暗示与人类的关系。

典故解析:

“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流传甚广,鲤鱼若能跃过龙门,便能化为龙。诗中隐含该典故,表现鲤鱼虽有潜力,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飞升,强化了对命运的无奈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情,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源于诗人对鲤鱼的观察和思考,表现了对生命境遇的感慨,也隐含了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索。


诗歌鉴赏:

《鲤鱼》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鲤鱼的美丽与无奈,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诗中,鲤鱼象征着那些有潜力但未能实现理想的人们。开头用“似龙鳞又足”的比喻,强调鲤鱼的美丽和力量,但随即用“只是欠登门”带出其命运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在月光的映照下,鲤鱼的腮依然湿润,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尽管身处泥水之中,眼睛未昏,表明鲤鱼对生活环境的敏感与警觉。接着,诗句“乞锄防蚁穴”,暗示鲤鱼对人类的依赖,表明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

整首诗通过鲤鱼的视角,传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最后一句“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似龙鳞又足:鲤鱼的鳞片像龙的鳞片一样,表现其美丽和健壮。
  2. 只是欠登门:尽管美丽,但缺乏飞升的机会,暗藏对命运的无奈。
  3. 月里腮犹湿:在月光下,鲤鱼的腮依然湿润,象征生命的活力。
  4. 泥中目未昏:尽管身处泥水之中,鲤鱼的眼睛依然清醒,表现警觉。
  5. 乞锄防蚁穴:向人类乞求帮助,显示自然生物对人类的依赖。
  6. 望水写金盆:希望在水中能映出美好,反映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 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期待未来能够回报人类的恩情,表达感恩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似龙鳞”比喻鲤鱼的美丽。
  • 拟人:鲤鱼乞求农夫的情感,赋予其人性。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鲤鱼对命运的无奈、对生命活力的坚持,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鲤鱼:象征潜力与希望。
  • :象征理想与飞升。
  • 月光:象征宁静与清明。
  • 泥水:象征现实的困境。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鲤鱼的鳞片与哪种生物相似?
    A. 龟 B. 龙 C. 凤凰 D. 鱼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____”。
    答案:恩

  3. 判断题:诗中鲤鱼对人类是完全依赖的。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游子吟》(孟郊):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恩,与《鲤鱼》中的感恩主题相呼应。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鲤鱼》:两者都涉及对亲情与理想的思考,但《静夜思》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鲤鱼》则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书目和文章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唐代诗人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