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章相士》
时间: 2025-01-26 23:29: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章相士
我本三生人,寄身软红士。
方困京华老,谁识新丰旅。
稠中有章生,道周忽会雇。
谓余有奇骨,往往么告语。
许予两无心,解后适相遇。
闻余趋集英,一声耸臚句。
自谓吾术神,诵言诧俦侣。
我无百金装,生无箕帚女。
沘毫赋此诗,为生邮梁楚。
白话文翻译:
我本是三生三世的人,寄身于这柔软的红尘中。
如今在京城中困顿已久,谁能识得我这来自新丰的旅人?
在繁华的人群中,有一位章生,与我偶然相遇。
他告诉我说我有着奇特的骨相,常常对我说这些话。
他许诺我们两人都是无心之人,后来竟然适时相遇。
我听闻他在集英社中,我的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自认为自己的术法高超,诵读我的诗句让周围的人惊讶。
我没有金银的装饰,身边也没有箕帚之女。
我用毛笔写下这首诗,以此作为寄托给梁楚。
注释:
- 三生人:指经历了三生三世的人,暗指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经历。
- 软红士:形容生活在柔软的红尘中的人,可能指代文人或士人。
- 京华:指的是京城,代表繁华的都市。
- 新丰:是生于新丰地的人,可能暗示着作者的乡土情怀。
- 章生:可能是指一位名叫章的人,或指代有才能的人。
- 奇骨:指的是独特的相貌或气质。
- 集英:可能是指一个集结英才的地方。
- 箕帚女:比喻贫穷的女子,暗示作者没有财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因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且多采用平易的语言来表达深邃的思想。魏了翁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人的困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经历了长时间的困顿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相遇和友情的珍视。诗中涉及的章生可能是他在生活中的一位朋友或知己,体现了文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对人生际遇的感悟。开头的“我本三生人”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深刻认知,似乎在暗示他的人生并非简单,而是经过了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洗礼。接着,诗中提到的“寄身软红士”,带有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反思,显示了文人在繁华背后的孤独与挣扎。
诗中反复提及的“章生”,则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不仅是作者的朋友,还是对其才能的认可者,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两人相遇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人际关系的温暖。尤其是“自谓吾术神,诵言诧俦侣”一句,显示了章生对作者诗歌才华的赞赏,也表露出作者对自己艺术追求的自信与坚定。
全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作者对友情、才华和人生的深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本三生人:自我介绍,暗示丰富的经历。
- 寄身软红士:身处繁华,却感到困顿。
- 方困京华老:在京城日渐老去,表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 谁识新丰旅:质疑他人对自己的认知,感到孤独。
- 稠中有章生:意外相遇的友人,象征缘分。
- 道周忽会雇:有意外的合作机会,人生的转机。
- 谓余有奇骨:朋友对他的赞美,象征着才华。
- 往往么告语:朋友的频繁夸奖,显示友谊的深厚。
- 许予两无心:两人都无心于名利,志同道合。
- 解后适相遇:机缘巧合,增进了彼此的理解。
- 闻余趋集英:听闻他在才子集中的表现。
- 一声耸臚句:一句诗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 自谓吾术神:朋友自夸自己的才华,展现自信。
- 诵言诧俦侣:朋友的赞赏让其他人感到惊奇。
- 我无百金装:强调自己贫困,没有华丽的装饰。
- 生无箕帚女:生活清贫,缺少美好的伴侣。
- 沘毫赋此诗:用毛笔写下这首诗,表达心声。
- 为生邮梁楚:将诗作为寄托,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比如“奇骨”不仅指外貌,更代表内涵与才华。作者用“百金装”与“箕帚女”形成对比,突显自身的贫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作者通过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描绘,反映了文人在复杂社会中的孤独与渴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三生:象征经历,寓意深远。
- 软红士:代表文人的柔情与脆弱。
- 京华:繁华都市的象征,反映社会的复杂。
- 奇骨:象征独特的才华与个性。
- 箕帚女:象征贫困与追求美好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章生”象征什么? A. 朋友
B. 竞争对手
C. 恋人
D. 家人 -
“我无百金装”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富有
B. 贫穷
C. 自信
D. 孤独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财富
B. 友谊与才华
C. 爱情
D. 政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李白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赠友人》相比,魏了翁的《赠章相士》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展现出文人之间更深的理解与友谊。而杜甫的《登高》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社会和时代的忧虑,风格上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魏了翁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