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

时间: 2025-04-22 20:38:54

荒鸡一再号,驱车事晨征。

寂寂秋风萧,况此华月明。

万顷琉璃中,着吾一身行。

肝胆尽冰雪,毛发亦含情。

超然鸿濛初,顿觉百虑溟。

安得王子乔,为言此时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荒鸡一再号,驱车事晨征。
寂寂秋风萧,况此华月明。
万顷琉璃中,着吾一身行。
肝胆尽冰雪,毛发亦含情。
超然鸿濛初,顿觉百虑溟。
安得王子乔,为言此时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出行的情景。清晨,鸡鸣叫声此起彼伏,我驱车出发,迎着朝阳。萧瑟的秋风在耳边呼啸,更何况此时月光如洗,显得格外明亮。眼前万顷的水面如同琉璃般透明,我的身影在其上轻轻荡漾。我的肝胆如同冰雪般清澈,连毛发都流露出深情。此时的心境超然如鸿雁初飞,顿时感到所有的烦恼都消失无踪。希望王子乔能来此,分享我此刻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荒鸡:指鸡鸣,形容清晨的鸡叫声。
  • 晨征:指早晨出行。
  • 寂寂:形容安静的状态。
  • 华月:指明亮的月光。
  • 琉璃:比喻清澈透明的水面。
  • 肝胆尽冰雪:形容心胸清澈纯洁。
  • 超然鸿濛:指心境超脱,像鸿雁初飞那样的轻松。
  • 王子乔:古代名士,代表着理想中的知音。

典故解析:

  • 王子乔: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着高洁的品格和志向。在此暗示希望有人能理解作者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濂(1310年—1381年),元代文学家,字景仁,号惭愧。其诗词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常描绘自然与人的关系,追求一种高洁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诗歌鉴赏:

《晓行》通过清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诗人出行的心境与情感。开篇以“荒鸡一再号”引入,生动地呈现了清晨的氛围,鸡鸣声此起彼伏,暗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接着,诗人描述了“寂寂秋风萧”,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萧瑟的秋日情景,显现出内心的孤寂与思索。

“况此华月明”一句则通过对明亮月光的描绘,增添了诗句的层次感,暗示着内心的澄明与对理想的追求。随后“万顷琉璃中”以清澈的湖面比喻诗人内心的宁静,“着吾一身行”则描绘出他在自然中的融入感,显示出他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几句“安得王子乔,为言此时情”更是传达了诗人希望有知音来分享内心感受的渴望。在一片清晰的自然中,诗人却感到内心的孤独与渴求,这种情感的对比使整首诗更具深度与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荒鸡一再号:清晨的鸡鸣声反复响起,唤醒了新的一天。
  2. 驱车事晨征:我驾车出发,准备迎接清晨的旅途。
  3. 寂寂秋风萧:秋风萧瑟,显得格外安静,让人感到孤独。
  4. 况此华月明:在这清澈而明亮的月光下,情感更显得清晰。
  5. 万顷琉璃中:眼前的水面如同琉璃般广阔而透明。
  6. 着吾一身行:我的身影在这水面上轻轻荡漾。
  7. 肝胆尽冰雪:心中毫无杂念,纯洁如冰雪。
  8. 毛发亦含情:连身上的毛发都流露出情感。
  9. 超然鸿濛初:心境如鸿雁初飞,显得超然自在。
  10. 顿觉百虑溟:顿时感觉到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
  11. 安得王子乔:希望有王子乔这样的知音,来分享此时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顷琉璃”比喻水面清澈透明。
  • 拟人:如“毛发亦含情”赋予毛发情感。
  • 对仗:如“肝胆尽冰雪,毛发亦含情”,形成对比,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晨出行时的宁静与思索,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有知音分享其情感,展现了追求高洁心境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
  • 秋风:象征孤独与思考。
  • 华月:象征明亮与清晰的情感。
  • 琉璃:象征心灵的纯净与透明。

这些意象的结合,展示出一种清新而又深邃的情感,形成了诗歌的核心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荒鸡一再号”的意思是: A. 鸡叫声不绝于耳
    B. 鸡鸣声很响
    C. 鸡叫声很少
    D. 鸡叫声很嘈杂

  2. “安得王子乔”中的王子乔象征着: A. 高贵的身份
    B. 理想的知音
    C. 隐士生活
    D. 诗人自身

  3. 诗中提到的“万顷琉璃”指的是: A. 水面清澈
    B. 天空明亮
    C. 大地辽阔
    D. 花园绚丽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晓行》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的思索,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上展现了不同的侧面,但都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