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杨吏部通老》
时间: 2025-04-28 04:0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首除郎已晚哉,
民间桑柘手亲栽。
盖棺只着深衣去,
行李空担语录回。
主祭遗孤犹未冠,
著书残藁漫成堆。
可怜薄命飘蓬客,
虚事江西莫府来。
白话文翻译:
白发苍苍时已迟暮,民间的桑树和柘树都是亲手栽种的。
只带着素衣入棺而去,行李空空,带回的是那些语录。
祭祀的主人,遗孤尚未成年,书籍和残稿随意堆积。
可怜那薄命的漂泊客,虚无的事情却要从江西的莫府而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首:指白发,象征年老。
- 除郎:原意为“除去郎”,这里指的是老去。
- 桑柘:桑树和柘树,农家常见的树木。
- 盖棺:指入土为安,盖上棺木。
- 深衣:古代的丧服,通常为素色。
- 行李:行囊,指随身携带的物品。
- 主祭:负责祭祀的人。
- 遗孤:遗留下来的孤儿。
- 著书:写书,著作。
- 薄命:命运薄弱,意指命运多舛。
典故解析:
- “主祭遗孤犹未冠”提到的“冠”指成年礼,古代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后要进行冠礼,象征成年的标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羽,号景钟,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其诗作多反映对故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为悼念已故的友人杨吏部而作。诗中充满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悟。
诗歌鉴赏:
《哭杨吏部通老》是一首充满哀伤与感慨的悼亡诗,诗人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传达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首句“白首除郎已晚哉”,以白发象征年老,直接表露出诗人对老去的无奈和悲伤。接下来的“民间桑柘手亲栽”则通过描绘乡村生活,展现出一种亲切和温馨的场面,反映出逝者生前的朴实与劳作。
在诗的中段,“盖棺只着深衣去,行李空担语录回”,诗人用“深衣”与“空担”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生命的终结与物质的无常。逝者虽已离去,但留下的却是未成年的孤儿和未完成的书稿,表现出世事的无情和对生者的忧虑。
最后两句“可怜薄命飘蓬客,虚事江西莫府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自比为“飘蓬客”,流露出对人生漂泊无依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在沉重的哀悼之中,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刘克庄作为一位诗人的深邃思想与高超艺术表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首除郎已晚哉:年纪已大,失去朋友令人感到悲痛。
- 民间桑柘手亲栽:描写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表达对乡土的热爱。
- 盖棺只着深衣去:逝者离去时只穿着简单的丧服,体现出一种朴素。
- 行李空担语录回:带回的只有那些未完成的文稿,反映出生前的追求。
- 主祭遗孤犹未冠:祭祀的主人留下孤儿,孩子尚未成年,令人心痛。
- 著书残藁漫成堆:书籍和遗稿堆积如山,表现出逝者未尽的心愿。
- 可怜薄命飘蓬客:自喻为命运薄弱的漂泊者,流露出孤独与无奈。
- 虚事江西莫府来:无奈的事情从远处而来,暗指那些难以解决的烦恼。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盖棺只着深衣去”与“行李空担语录回”,形成鲜明对照。
- 比喻:用“飘蓬客”来形容自己,表达漂泊不定的心境。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展现逝者的生平与遗留之事,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悼亡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表现出对生者的关怀与对逝者的追忆,情感细腻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首:象征老年与衰老。
- 桑柘:代表田园生活与质朴的情感。
- 深衣:丧服,象征死亡和哀悼。
- 语录:代表逝者生前的智慧与思想。
- 薄命: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首除郎已晚哉”中的“白首”指的是哪个年龄阶段? A) 青年
B) 中年
C) 老年 -
诗中提到的“盖棺只着深衣去”,深衣的含义是什么? A) 生活的衣服
B) 丧服
C) 游玩服 -
“可怜薄命飘蓬客”中“飘蓬客”比喻了什么? A) 旅行者
B) 无家可归的人
C) 漂泊不定的命运
答案:
- C) 老年
- B) 丧服
- C) 漂泊不定的命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在刘克庄的《哭杨吏部通老》中,表现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而杜甫在《春望》中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忧虑,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