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洛城东水亭》

时间: 2025-01-10 22:34:59

水竹色相洗,碧花动轩楹。

自然逍遥风,荡涤浮竞情。

霜落叶声燥,景寒人语清。

我来招隐亭,衣上尘暂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次洛城东水亭
孟郊 〔唐代〕
水竹色相洗,碧花动轩楹。
自然逍遥风,荡涤浮竞情。
霜落叶声燥,景寒人语清。
我来招隐亭,衣上尘暂轻。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的竹子映衬下,清澈的色彩交融。
碧绿的花朵在亭子前轻轻摇动。
自然的微风吹来,荡涤了浮躁的情绪。
霜降时分,落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景色寒冷,人们的谈话显得清脆。
我来到这隐士的亭子,
衣服上的尘埃暂时消散了。

注释:

  • 水竹:水边的竹子,象征清雅的自然环境。
  • 碧花:指蓝绿色的花朵,体现出自然的美丽。
  • 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 荡涤:冲洗、清除。
  • 浮竞情:浮躁的心情,竞逐的情感。
  • 霜落:秋冬时节,霜降的现象。
  • 隐亭:隐士所居住的亭子,象征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天池,唐代诗人,因其诗词清新、质朴而著称。他的诗风多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郊旅途中的一种心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浮躁生活的反思。诗中自然景色的描绘与自身心境的变化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宁静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旅次洛城东水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交融的诗作。开头两句“水竹色相洗,碧花动轩楹”,通过清澈的水和竹子,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诗人用“相洗”的意象,表现了自然界的清新与生动。同时,碧花轻摇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接下来的“自然逍遥风,荡涤浮竞情”,则转向了内心的感受。诗人感受到自然的风带走了他内心的浮躁与竞争,反映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此时景色与心境的交融,形成了和谐的统一。

“霜落叶声燥,景寒人语清”,描绘了秋冬时节的景象,霜降带来了一种肃杀的美。落叶的声音与人声的清晰,传达出一种孤独的静谧感。这种氛围与前面的轻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人生的多样性。

最后一句“我来招隐亭,衣上尘暂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隐士的亭子里,尘世的纷扰暂时抛却,诗人心灵得到了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清幽淡泊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水竹色相洗:水中的竹子映衬出清澈的色彩,表明自然的美丽。
  2. 碧花动轩楹:蓝绿色的花在亭子前摇曳,生动而优雅。
  3. 自然逍遥风:描述自然的微风,给人一种自在的感觉。
  4. 荡涤浮竞情:风吹走了内心的浮躁,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的向往。
  5. 霜落叶声燥:秋冬的霜降使得落叶沙沙作响,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6. 景寒人语清:冷清的景色中,人们的谈话变得清晰可闻。
  7. 我来招隐亭:诗人来到隐士的亭子,寻求内心的宁静。
  8. 衣上尘暂轻:在这里,世俗的尘埃似乎暂时消散,内心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竹、碧花等意象比喻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描绘风与景的互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霜落”和“景寒”,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竹:象征清雅和宁静。
  • 碧花:美丽与生机的象征。
  • :秋冬的象征,代表着岁月的流逝和冷静。
  • 隐亭:隐逸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竹色相洗”中的“洗”字的意思是: A. 洗涤
    B. 照耀
    C. 清澈
    D. 变化

  2. “霜落叶声燥”中“燥”字的意思是: A. 安静
    B. 清脆
    C. 干燥
    D. 响亮

  3. 诗人来到了哪个亭子? A. 酒亭
    B. 隐亭
    C. 漫亭
    D. 观景亭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隐逸生活的情怀,但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李白《月下独酌》:则更多表现出孤独与自我对话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情境下对隐逸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孟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