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水岭(一作东岭)》
时间: 2025-01-10 22:39:01意思解释
过分水岭(一作东岭)
作者:孟郊 〔唐代〕
原文展示:
山壮马力短,马行石齿中。
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
溪水变为雨,悬崖阴濛濛。
客衣飘飖秋,葛花零落风。
白日舍我没,征途忽然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艰难路途中,马匹力竭而行的情景。山势壮丽,马力却不够,马儿在石缝中艰难前进。每走十步就要停下拉紧缰绳,转身时方向也失去了。溪水似乎变成了雨,悬崖上阴云密布。身为客旅,秋天的衣服在风中飘动,葛花在风中零落。白天似乎要将我抛弃,前方的征途突然间变得无尽。
注释:
- 壮:壮丽,指山势雄伟。
- 马力短:马的力量不足。
- 石齿中:指石头缝隙。
- 十步九举辔:形容马行进困难,需要频繁停下拉紧缰绳。
- 回环失西东:指方向迷失,无法辨别方向。
- 悬崖阴濛濛:悬崖上云雾缭绕,湿气沉沉。
- 客衣飘飖秋:身为旅客,秋天的衣服随风飘动。
- 葛花零落风:葛花在秋风中飘零。
- 白日舍我没:意指白天似乎已不再支持自己。
- 征途忽然穷:指前行的路途突然变得无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尊师,唐代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善于表现孤独、苦闷和人生的艰辛。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悲伤的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孟郊晚年,他经历了许多风雨,常常感受到人生的困顿与孤独。这首诗表达了他在旅途中对人生艰辛的感慨,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与人类渺小、无助的对比。
诗歌鉴赏:
《过分水岭》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艰难旅途中的孤独感受。诗的开头以“山壮马力短”引入,山的雄伟与马的无力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接着,诗人以“十步九举辔”展现了旅途的艰辛,突显了马匹的疲惫与行进的困难,在这里,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旅途的劳累。
而后,诗中的“溪水变为雨,悬崖阴濛濛”则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氛围,暗示着旅途的不确定性和前方的迷茫。最后,诗人以“白日舍我没,征途忽然穷”结束,表达了在长途跋涉中对于前途的失望和无助,仿佛连阳光都要抛弃自己,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困惑,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壮马力短: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与马匹的疲倦,形成强烈对比。
- 马行石齿中:马在石缝中艰难前行,显示出环境的恶劣。
- 十步九举辔:马匹行进困难,频繁停下,表现出旅途的艰辛。
- 回环失西东:迷失方向,感受到无助。
- 溪水变为雨: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了不安定的前景。
- 悬崖阴濛濛:阴沉的气候,增加了旅途的压迫感。
- 客衣飘飖秋:身为旅客,感受到秋天的凄凉。
- 葛花零落风:花瓣随风飘零,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白日舍我没:感受到孤独与被抛弃的绝望。
- 征途忽然穷:前路的无望,强调失落与无奈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山壮”与“马力短”的对比,突显人类的渺小。
- 拟人:如“白日舍我没”,赋予白天以情感。
- 意象:溪水、悬崖、葛花等意象,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艰难旅途的描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孤独,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象征自然的雄伟与不可逾越的阻力。
- 马:代表人类的努力与坚持。
- 溪水:象征时间与变化。
- 秋风:传达了萧瑟与孤独感。
- 葛花:代表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马行石齿中”意指: A. 马在石缝中艰难前行
B. 马在草地上奔跑
C. 马与石头没有关系
D. 马在河边饮水 -
“白日舍我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未来
B. 感到孤独与失落
C. 对自然的赞美
D. 旅途的快乐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过分水岭》与杜甫的《登高》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结合。杜甫在《登高》中体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思,而孟郊则着重于个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助,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郊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