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杜鹃
作者: 李龏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心声叫出思归苦,
叫得春风破胆愁。
江北江南皆蜀客,
年来添白几人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思乡的苦楚,心声呼喊着对归乡的渴望,春风也因之而感到胆怯。无论是在江北还是江南,都是来自蜀地的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个人的头发已经添了白。
注释:
- 心声:内心的声音,代表着思乡的情感。
- 思归苦:思念回家的苦楚。
- 春风破胆愁:春风也因心中愁苦而感到害怕,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
- 江北江南:指代中国的南北地区,强调游子流散的广泛。
- 蜀客:来自蜀地的人,表达诗人的乡愁。
- 添白几人头:头发渐白,暗示着时间流逝与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龏,字子安,号青松,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山水田园诗见长,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时期,诗人身处异乡,思乡情切,反映了那一时期游子们普遍存在的思乡之苦。
诗歌鉴赏:
李龏的《杜鹃》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心声”这一意象,传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开篇的“心声叫出思归苦”,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苦楚。接着,“叫得春风破胆愁”则巧妙地将春风拟人化,春风本应带来生机与希望,但因诗人的愁苦而显得无力与胆怯,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刻。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将视角放大,描绘出一幅江北江南皆为蜀客的画面,展现了广泛的游子群像。随着岁月的流逝,头发渐白,暗示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易逝,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流逝的感悟,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声叫出思归苦:内心深处的声音显露出对归家的痛苦思念。
- 叫得春风破胆愁:春风也因这种愁苦而感到无能为力。
- 江北江南皆蜀客:无论在北方或南方,都是来自蜀地的游子。
- 年来添白几人头:多年的漂泊使得人们的头发逐渐变白,暗示岁月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诗人的愁苦。
- 对仗:江北江南、添白几人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表现思乡之情,揭示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
意象分析:
- 心声:象征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风:代表着希望与生机,但在诗中却因愁苦而显得无力。
- 蜀客:象征着漫游的游子,表现了离乡背井的孤独感。
- 白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心声”指的是什么? A. 外界的声音
B. 内心的情感
C. 自然的声音 -
“江北江南皆蜀客”中“蜀客”指的是什么人?
A. 来自北方的人
B. 来自南方的人
C. 来自蜀地的人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现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李龏的《杜鹃》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关注游子的思乡之情,但李龏的诗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苦楚,而杜甫的诗则更加关注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龏年谱与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