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巷太师庙》
时间: 2025-01-27 04:17: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善教邈无迹,其流在民心。君看鲁太师,庙食犹至今。岂如文俗土,朱墨坐浮沉。趋营止目前,不顾患害深。去汉馀千载,此弊竟相寻。我行道祠下,感激为悲吟。不见田雉驯,啼鸦空满林。
白话文翻译:
良好的教化虽然无形,但其影响流传在民心之中。你看鲁太师的庙宇,供奉的祭品至今仍然存在。岂能与那些文人和风俗相提并论,他们的作品在历史中浮沉不定。人们趋附权贵,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却不顾深重的祸患。自汉朝以来已经千年,这种弊病依然在延续。我走在祠堂下,心中感慨,吟唱悲伤的曲调。田间的雉鸟不再驯服,林中只有啼叫的乌鸦满目苍凉。
注释:
- 善教:指良好的教化。
- 邈无迹:形容教化无形无影,难以捉摸。
- 庙食:指供奉在庙里的祭品。
- 文俗土:文人和地方风俗。
- 朱墨:指文人书写的字迹。
- 趋营止:形容趋附权贵。
- 患害深:指潜在的严重危害。
- 去汉馀千载:从汉朝以来已经过了千年。
- 祠下:指在祠堂下。
- 感激为悲吟:感慨激动,因而吟唱悲伤的诗句。
- 田雉:田间的雉鸡,象征生机。
- 啼鸦:乌鸦的叫声,象征凄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作者通过鲁太师庙的描绘,表达对古代教化的怀念与对当时社会弊端的反思。
诗歌鉴赏:
《鲁巷太师庙》是一首以鲁太师为引子,表达对古代良好教化的向往与对社会现状的深思的诗作。诗中开篇即以“善教邈无迹,其流在民心”引出主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和无形性。接着,通过对鲁太师庙仍有祭食的描绘,表现了古代贤者的影响力之持久,虽然历经千载,依然在民间留下深刻的烙印。
而后,作者对比了古代与当代的风俗,“岂如文俗土,朱墨坐浮沉”,表达了对当代文人浮华的失望。诗中对“趋营止目前,不顾患害深”的批判,更是直接揭示了人们为眼前利益而忽视深重危害的现实。
最后,诗人走在祠堂下,感慨万千,发出“感激为悲吟”的叹息,感受到社会的凋敝与自然的凋零,田间的雉鸟不再驯服,乌鸦满林,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教化作用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善教邈无迹:良好的教化虽无形,但影响深远。
- 其流在民心:其流传于民间,深入人心。
- 君看鲁太师:你看看鲁太师庙的情况。
- 庙食犹至今:庙里供奉的祭品至今仍在。
- 岂如文俗土:岂能与当今的文人和风俗相比。
- 朱墨坐浮沉:文人的作品在历史中浮浮沉沉。
- 趋营止目前:人们趋附于权贵,只顾眼前利益。
- 不顾患害深:不顾潜在的深重危害。
- 去汉馀千载:自汉代以来已千年。
- 此弊竟相寻:这种弊病依然在延续。
- 我行道祠下:我走在祠堂下。
- 感激为悲吟:心中感慨,吟唱悲伤之词。
- 不见田雉驯:田间的雉鸟不再驯服。
- 啼鸦空满林:乌鸦的叫声在林中回荡,令人心生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教化比作流淌的水,形象生动。
- 对仗:如“趋营止目前,不顾患害深”,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雉鸟象征生机,乌鸦象征凄凉,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鲁太师庙的怀念,反映了对古代教化的尊重与对当代社会弊端的批判,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和对真正良好教化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鲁太师庙:象征古代良好的教化与文化传承。
- 庙食:代表着对历史的尊重与怀念。
- 朱墨:象征当代文人的浮华与短暂。
- 田雉: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自然的和谐美好。
- 啼鸦:象征凄凉与失落,反映社会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维的《鲁巷太师庙》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古代教育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爱情的思考
- D. 对历史的无奈
- 诗中提到的“朱墨”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墨水
- B. 文人的作品
- C. 古代的教化
- D. 社会风俗
- 诗中“田雉”和“啼鸦”分别象征了什么?
- A. 和谐美好与凄凉失落
- B. 富饶与贫困
- C. 繁荣与衰落
- D. 生机与死亡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将《鲁巷太师庙》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杜甫的诗同样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但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而韩维则更注重文化教化的影响与社会风气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韩维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