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顾林亭》

时间: 2025-01-27 03:58:26

昔人久尘土,问林得其居。

但传故老言,安知密与疏。

平湖无遗宇,寒烟生废墟。

风流未都尽,犹赖著书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人久尘土,问林得其居。
但传故老言,安知密与疏。
平湖无遗宇,寒烟生废墟。
风流未都尽,犹赖著书余。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人们早已被尘土掩埋,问起林居住的地方,却只能听到老一辈的传言;可这些传言,怎能知道其中的真相呢?平静的湖面上没有留下任何建筑,只有寒烟笼罩着废墟。那些风流人物的事迹并未完全消逝,仍然依赖于书籍的记载得以传承。

注释:

  • 昔人:往日的人,指古人。
  • 尘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遗忘。
  • 问林得其居:询问林的栖息之处。
  • 密与疏:指事情的真相或细节,密指详细,疏指模糊。
  • 平湖无遗宇:湖面平静,没有留下任何建筑物的痕迹。
  • 寒烟:指寒冷的烟雾,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风流:指风雅人物的风采和事迹。
  • 著书余:书籍的遗留,表明文学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仲匡,号阮亭,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在平淡中见深意。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游览华亭时,受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启发,表达了对古人风流的追忆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昔日人居环境的反思,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起首的“昔人久尘土”一句,以“尘土”象征古人的消逝,激发出对历史的追问。接着,诗人通过“问林得其居”,引出对古人生活的思考,反映出对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挣扎。后面的平湖与寒烟,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强调了遗迹的凋零与记忆的模糊。

结尾的“风流未都尽,犹赖著书余”,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尽管风流人物已不再,书籍仍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桥梁。这种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文化延续的希望,形成了诗的情感核心。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则在哀伤与希望之间反复交织,展现了韩维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人久尘土:古人早已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暗示历史的沉重。
  2. 问林得其居:对古人居所的追问,显示出对历史的探寻。
  3. 但传故老言:传言来自于老一辈,表达对信息来源的质疑。
  4. 安知密与疏:对传言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
  5. 平湖无遗宇:平静的湖面上没有留下建筑,象征历史的消逝。
  6. 寒烟生废墟:寒烟环绕废墟,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7. 风流未都尽:那些风雅的事迹未完全消逝,暗示文化的延续。
  8. 犹赖著书余:仍然依靠书籍的记录,强调文学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人比作尘土,表现了时间的无情。
  • 对仗:诗中“密与疏”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思想深度。
  • 意象:湖和烟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和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类记忆的脆弱,最终希望在书籍中找到历史的延续。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土:象征历史的遗忘与时间的流逝。
  • 平湖:代表宁静与遗存,反映出历史的沉静。
  • 寒烟:传递出一种凄凉与孤独的情感。
  • 风流:象征着文化与历史中的杰出人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昔人”指的是? A) 现代人
    B) 古人
    C) 自己
    D) 未来人

  2. “平湖无遗宇”中的“遗宇”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建筑
    C) 自然
    D) 人物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现代生活的描绘
    B) 对古代历史的怀念与文化的重视
    C) 对自然风光的赞美
    D) 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答案

  1. B) 古人
  2. B) 建筑
  3. B) 对古代历史的怀念与文化的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白居易《琵琶行》:在怀旧的情感上与韩维此诗相似,但更多地表现了音乐与文化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诗文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关于韩维《和彦猷在华亭赋十题依韵·顾林亭》的全面解析,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