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题四首 其三 刘子翚 〔宋代〕 檐溜停清泻,林声息怒号。 水浮秋色远,山带夕阳高。
白话文翻译: 屋檐下的滴水停止了清脆的流淌,树林的声音也停止了愤怒的呼号。 水面映照着遥远的秋色,山峦披上了夕阳的高耸。
注释: 檐溜:屋檐下的滴水。 清泻:清脆的流淌声。 林声:树林的声音。 息怒号:停止了愤怒的呼号。 水浮:水面映照。 秋色远:遥远的秋色。 山带:山峦披上。 夕阳高:夕阳的高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1101-1147),字彦冲,号屏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观察自然景色时,感受到宁静与深远的心境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相对安定,诗人有机会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诗中通过描绘静谧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傍晚图景。首句“檐溜停清泻”通过屋檐滴水的停止,暗示了环境的宁静;次句“林声息怒号”进一步以树林声音的停止,加深了这种宁静感。后两句“水浮秋色远,山带夕阳高”则通过水面映照的秋色和山峦披上的夕阳,展现了秋日的深远和高耸,给人以宁静而壮美的感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檐溜停清泻”:屋檐下的滴水停止了清脆的流淌,这里通过声音的消失来表现环境的宁静。
- “林声息怒号”:树林的声音也停止了愤怒的呼号,进一步加深了宁静的氛围。
- “水浮秋色远”:水面映照着遥远的秋色,这里通过视觉的远景来表现秋色的深远。
- “山带夕阳高”:山峦披上了夕阳的高耸,这里通过夕阳的照射来表现山峦的高耸。
修辞手法:
- 拟人:“林声息怒号”中,将树林的声音拟人化为“怒号”,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 对仗:“水浮秋色远,山带夕阳高”中,通过“水浮”与“山带”,“秋色远”与“夕阳高”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深远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平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檐溜:屋檐下的滴水,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林声:树林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
- 秋色:秋天的景色,象征着深远和宁静。
- 夕阳:傍晚的太阳,象征着温暖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檐溜停清泻”中的“檐溜”指的是什么? A. 屋檐下的滴水 B. 树林的声音 C. 秋天的景色 D. 傍晚的太阳
- 诗中“林声息怒号”中的“息怒号”表达了什么? A. 树林的声音停止了愤怒的呼号 B. 树林的声音变得更加愤怒 C. 树林的声音变得更加宁静 D. 树林的声音变得更加遥远
- 诗中“水浮秋色远”中的“秋色远”表达了什么? A. 秋天的景色很近 B. 秋天的景色很远 C. 秋天的景色很模糊 D. 秋天的景色很清晰
- 诗中“山带夕阳高”中的“夕阳高”表达了什么? A. 夕阳很低 B. 夕阳很高 C. 夕阳很亮 D. 夕阳很暗
答案:1. A 2. A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 杜甫《登高》:通过描绘高处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和内心的感慨。
诗词对比: 刘子翚的《杂题四首 其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色,但刘子翚的诗更注重环境的宁静和深远,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的宁静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子翚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刘子翚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