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忍》
时间: 2025-04-29 03:49: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不忍 刘子翚 〔宋代〕
平沙月转旌旗影,擐甲为衾戈作枕。 此时饮恨念銮舆,玉体能胜暴露无。 问安使者空相继,清跸不回宫殿闭。 请缨傥未缚酋渠,我榻虽安保忍寐。
白话文翻译:
在平坦的沙地上,月光下旌旗的影子转动,战士们穿着铠甲当作被子,用戈作为枕头。 此刻心中充满遗憾,思念着皇帝的车驾,玉体是否能承受露天的寒冷。 询问安危的使者一个接一个,但皇帝的清跸没有返回,宫殿紧闭。 如果请缨出战还未能俘获敌酋,我的床榻虽安全,又怎能安心入睡。
注释:
- 平沙:平坦的沙地。
- 旌旗影:旗帜的影子。
- 擐甲:穿上铠甲。
- 衾:被子。
- 戈作枕:用戈作为枕头。
- 饮恨:心中充满遗憾。
- 銮舆:皇帝的车驾。
- 玉体:指皇帝的身体。
- 暴露:露天,没有遮蔽。
- 问安使者:询问安危的使者。
- 清跸:皇帝的出行。
- 宫殿闭:宫殿紧闭,指皇帝未归。
- 请缨:请求出战。
- 傥:如果。
- 缚酋渠:俘获敌酋。
- 我榻虽安:我的床榻虽安全。
- 忍寐:怎能安心入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约1080-1140),字伯温,号东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此诗可能创作于宋代战乱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皇帝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宋代战乱时期创作的,当时国家面临外敌入侵,诗人通过描绘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皇帝的思念,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以及对皇帝的思念,深刻反映了宋代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诗中“平沙月转旌旗影,擐甲为衾戈作枕”生动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艰苦环境,而“此时饮恨念銮舆,玉体能胜暴露无”则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最后两句“请缨傥未缚酋渠,我榻虽安保忍寐”更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即使身处安全之地,也无法安心入睡,因为国家的安危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沙月转旌旗影”:描绘了战场上的景象,月光下旌旗的影子在平坦的沙地上转动,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壮观的氛围。
- “擐甲为衾戈作枕”:战士们穿着铠甲当作被子,用戈作为枕头,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 “此时饮恨念銮舆”:此刻心中充满遗憾,思念着皇帝的车驾,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深切思念。
- “玉体能胜暴露无”:担心皇帝的身体是否能承受露天的寒冷,体现了诗人对皇帝安危的关切。
- “问安使者空相继”:询问安危的使者一个接一个,但皇帝的清跸没有返回,宫殿紧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请缨傥未缚酋渠”:如果请缨出战还未能俘获敌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我榻虽安保忍寐”:我的床榻虽安全,又怎能安心入睡,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擐甲为衾戈作枕”中,将铠甲比作被子,戈比作枕头,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 拟人:“平沙月转旌旗影”中,将月光下的旌旗影子拟人化,仿佛在转动,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问安使者空相继,清跸不回宫殿闭”中,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和对皇帝的思念,深刻反映了宋代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皇帝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 平沙:平坦的沙地,象征着战场的荒凉。
- 月转旌旗影:月光下旌旗的影子转动,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壮观的氛围。
- 擐甲为衾戈作枕:战士们穿着铠甲当作被子,用戈作为枕头,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 饮恨念銮舆:心中充满遗憾,思念着皇帝的车驾,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深切思念。
- 玉体:指皇帝的身体,体现了诗人对皇帝安危的关切。
- 问安使者:询问安危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请缨:请求出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擐甲为衾戈作枕”中的“衾”指的是什么? A. 铠甲 B. 被子 C. 枕头 D. 戈
- 诗中“此时饮恨念銮舆”中的“銮舆”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车驾 B. 战士的战车 C. 使者的马车 D. 宫殿的大门
- 诗中“请缨傥未缚酋渠”中的“请缨”指的是什么? A. 请求出战 B. 请求休息 C. 请求赏赐 D. 请求援助
- 诗中“我榻虽安保忍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安心 B. 忧虑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1. B 2. A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飞《满江红》:表达了岳飞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慨。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刘子翚的《四不忍》与岳飞的《满江红》都反映了宋代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但《四不忍》更侧重于对皇帝的思念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而《满江红》则更侧重于对敌人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子翚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作品。
- 《刘子翚诗集》:收录了刘子翚的全部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