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过萧萧雨,犹成黯黯阴。
登临潘岳思,憀栗楚臣心。
远吹鸣高树,低云冒晚岑。
久为关外客,不忍听疏砧。
白话文翻译:
已经过了细雨纷飞的时节,却依然感到阴云密布。
登高望远,让我想到潘岳的愁思,心中不禁涌起对楚国臣子的忧虑。
远处传来树上的鸣叫声,低沉的云层笼罩着晚霞。
我在关外做客已久,不忍再听那孤独的敲砧声。
注释:
- 黯黯阴:阴暗的天气。
- 登临潘岳思:潘岳,字子华,古代著名的诗人,常表露忧伤情绪,诗中暗指其情怀。
- 憀栗:忧虑、焦虑的样子。
- 楚臣心:指对楚国臣子(如屈原)的同情与共鸣。
- 远吹鸣高树:远处传来的鸟鸣,描绘自然景象。
- 低云冒晚岑:低沉的云层笼罩着晚山,表现天气阴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东原,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秋阴》写于秋季,正值诗人身处关外,感受到秋天的阴郁与孤独。作品透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秋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梅尧臣在秋季时节的孤独与愁思。诗的开头以“已过萧萧雨”引入,营造出一种阴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冷清。接着,诗人借助古代名人潘岳的情感,表达自己心中的忧虑。潘岳以其悲凉的情怀而著称,诗人通过提及他,映射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
“远吹鸣高树,低云冒晚岑”一句,描绘出秋天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然而,这种美丽的景象在诗人心中却是苦涩的,因为他在“久为关外客”的身份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异乡的愁苦。最后一句“不忍听疏砧”更是将诗人对乡土的思念与对孤独的无奈凝练至极,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非常丰富,通过对秋季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对人生、故乡的思考及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过萧萧雨:已是秋季,细雨已经过去,暗示天气转凉,心情愈发沉重。
- 犹成黯黯阴:即使雨过,天气依然阴沉,象征心情的压抑。
- 登临潘岳思:登高想起潘岳,表达出诗人对古代诗人情感的共鸣。
- 憀栗楚臣心:心中充满忧虑,想起楚国的悲情。
- 远吹鸣高树:远处听到鸟鸣,与阴沉的天气形成对比,表现自然的生命力。
- 低云冒晚岑:低云笼罩着山岑,增强了秋天的阴郁气氛。
- 久为关外客:身为异乡人,感受到孤寂。
- 不忍听疏砧:不忍心再听那孤独的敲砧声,进一步表露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将阴沉的天气与远处的鸟鸣形成对比,增强孤独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得诗句更具表现力。
- 象征:低云、敲砧声象征着孤独与思乡,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季阴沉的天气,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深沉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人在自然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阴:象征着忧郁的心情。
- 高树:代表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美好。
- 低云:暗示压抑的情感。
- 疏砧:传达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人是: A. 屈原
B. 潘岳
C. 李白
D. 杜甫 -
“低云冒晚岑”中,“低云”主要描绘了什么情绪? A. 快乐
B. 期待
C. 忧郁
D. 惊讶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归属感
B. 羞愧
C. 思念
D. 厌倦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梅尧臣的《秋阴》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自然之美与宁静的生活。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偏向忧伤,后者则更显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