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山亭(海棠)》
时间: 2025-04-25 18:27: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山亭(海棠)
微雨斑斑,晕湿海棠,渐觉燕脂红褪。
迟日短垣,娇怯和风,摇曳一成春困。
玉软酴酥,扶不起晚妆慵整。愁恨。
对佳时媚景,可堪重省。曾约小桃新燕,
有蜂媒蝶使,为传芳信。
西蜀杜郎,东坡苏老,道也道应难尽。
一朵风流,雅称且凤翘云鬓。相映。
眉拂黛梅腮弄粉。
白话文翻译:
细雨纷飞,湿润了海棠花,渐渐地感觉到那燕脂红的颜色褪去。
阳光迟迟,围墙短小,微风中那娇弱的花儿摇曳,似乎沉醉在春天的困倦中。
花瓣柔软如酥,难以扶起那慵懒的妆容,心中满是愁恨。
面对这美好的时光和美丽的景色,真是让人难以再回味。曾经约定与小桃花和新来的燕子,
还有蜜蜂和蝴蝶作为信使,来传达我的芳信。
西蜀的杜甫,东坡的苏轼,所道的道理实在难以尽述。
一朵花的风流,雅称凤翘云鬓,互相映衬。
轻轻拂动眉头,像黛梅腮上涂抹的粉色。
注释:
- 微雨斑斑:细雨淅淅沥沥,带有斑点的样子。
- 燕脂红:指一种鲜艳的红色,燕脂是古代一种红色的化妆品。
- 娇怯:娇弱而害羞。
- 玉软酴酥:形容花瓣柔软如玉,酥软如糕。
- 愁恨:内心的愁苦与怨恨。
- 蜂媒蝶使:指蜜蜂和蝴蝶作为媒介,象征爱情的传递。
- 凤翘云鬓:形容女子的美丽,像凤翘般的发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主要以词和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自然的美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海棠花开之时,诗人借助海棠花的娇嫩,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逝去青春的惆怅。
诗歌鉴赏:
《宴山亭(海棠)》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与内心情感交织的诗作。诗人在微雨中细腻地观察海棠花的状态,借助雨水的湿润与艳丽的颜色,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与无奈。开头几句中,细雨与海棠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表现了春天的温柔与花朵的娇媚。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美的感知逐渐转向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玉软酴酥,扶不起晚妆慵整”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花朵的无力与慵懒,象征性地反映了诗人对于自身青春消逝的感慨。后面的“曾约小桃新燕,有蜂媒蝶使,为传芳信”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于爱情与友情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自然美的细致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王之道通过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在轻柔中透出一种浓烈的思绪,给予读者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微雨斑斑,晕湿海棠:描绘了细雨落下,湿润了海棠花,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渐觉燕脂红褪: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的颜色渐渐褪去,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
- 迟日短垣:象征着阳光的迟到与春天的短暂,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娇怯和风,摇曳一成春困:花儿在和风中摇曳,表现出春日的慵懒与无奈。
- 玉软酴酥,扶不起晚妆慵整:花瓣的柔软与无力,象征着内心的疲惫与愁苦。
- 愁恨:直白的情感表达,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 对佳时媚景,可堪重省: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与追思,极具怀旧情感。
- 曾约小桃新燕:提到与自然的约定,象征着希望与期待。
- 有蜂媒蝶使,为传芳信:蜜蜂和蝴蝶作为爱情的信使,增添了一层浪漫色彩。
- 西蜀杜郎,东坡苏老:提到杜甫与苏轼,表明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与共鸣。
- 一朵风流,雅称且凤翘云鬓:描绘花的风情,象征着美丽与高雅。
- 眉拂黛梅腮弄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女性的柔美与妆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软酴酥”比喻花瓣的柔软,富有形象感。
- 拟人:如“扶不起晚妆慵整”,赋予花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为工整流畅。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海棠花为引子,探讨了青春的无常与美好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诗人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出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美丽与短暂,代表青春的无常。
- 雨:象征洗礼与柔情,暗含忧伤与怀念。
- 燕子、小桃:象征春天的希望,传达对爱情的期待。
- 杜郎、苏老:代表文学的传承与历史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海棠花的状态?
- A. 微雨斑斑,晕湿海棠
- B. 西蜀杜郎,东坡苏老
- C. 眉拂黛梅腮弄粉
- D. 玉软酴酥,扶不起晚妆慵整
-
诗中提到的“蜂媒蝶使”指的是什么?
- A. 传递消息的动物
- B. 代表自然的元素
- C. 诗人的朋友
- D. 春天的使者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浣溪沙》 by 苏轼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宴山亭》与杜甫的《春望》有着相似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王之道更注重花与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之道研究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