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上虞胡少府百篇》

时间: 2025-04-29 03:04:46

求仙不在炼金丹,轻举由来别有门。

日晷未移三十刻,

风骚已及四千言。

宏才尚遣居卑位,公道何曾雪至冤。

敛板尘中无恨色,应缘利禄副晨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上虞胡少府百篇
作者: 方干 〔唐代〕

求仙不在炼金丹,
轻举由来别有门。
日晷未移三十刻,
风骚已及四千言。
宏才尚遣居卑位,
公道何曾雪至冤。
敛板尘中无恨色,
应缘利禄副晨昏。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追求仙道并不在于炼制金丹,轻松高远的志向自有其途径。虽然日影未曾移动三十刻,诗文的风采却已流传四千言。才华横溢的人却被安置在卑贱的位置,正义之道何时能洗清冤屈?在这尘世中收敛心志,心中却没有怨恨,这大概是因为名利的追逐影响了他们的心情。

注释:

  • 求仙:追求长生不死的道理。
  • 炼金丹:指炼制长生不死的药物。
  • 轻举:轻松的举动,指追求高远的志向。
  • 日晷:指日影移动的器具,用来测量时间。
  • 风骚:指文采风流,这里指诗文的风采。
  • 宏才:指具有才能的人。
  • 公道:指公正的道理。
  • 雪至冤:洗清冤屈,指为冤屈伸张正义。
  • 敛板:收敛心志,指在世俗中不争名利。
  • 利禄:指名利和财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生卒年不详),字子真,晚唐诗人,曾任官职,以诗名世,擅长五言律诗和古风,作品多描绘山水、咏史,风格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及个人处境的思考。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名利的诱惑,诗人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开头以“求仙不在炼金丹”引出,揭示了追求长生的虚幻与不切实际,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接着“日晷未移三十刻”暗示时间的流逝,却又以“风骚已及四千言”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成就感。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对社会的不公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才华横溢的人却被安置在卑微的地位,正义未能伸张,令人感到无奈与悲伤。最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在世俗生活中对名利的淡泊,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无怨无悔。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求仙不在炼金丹”:强调追求理想不应拘泥于表面的方法。
    • “轻举由来别有门”:指高远的志向有其独特的途径。
    • “日晷未移三十刻”:时间尚未过去太久,表明创作的努力。
    • “风骚已及四千言”:尽管时间尚短,作品的影响力却已广泛。
    • “宏才尚遣居卑位”:才华横溢的人却被困于低位,反映不公。
    • “公道何曾雪至冤”:质疑公正何时能伸张,表现对社会的关切。
    • “敛板尘中无恨色”:在世俗中收敛心志,心中没有怨恨。
    • “应缘利禄副晨昏”:指名利的追逐影响人的内心状态。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量,如“公道何曾雪至冤”中的“雪”字形象地表现出对冤屈的渴望清洗。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开,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反思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理想与追求,代表着人们对长生的向往。
  • 日晷: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光阴。
  • 风骚:象征文采和才华的展现,表现出诗人的文学追求。
  • 宏才:象征才华与理想,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忽视。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求仙不在炼金丹”意指什么?

      • A. 追求长生需要炼制金丹
      • B. 追求理想不应拘泥于表面的方法
      • C. 追求仙道是无用的
      • D. 只有金丹才能成仙
    2. “公道何曾雪至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无奈
      • B. 愤怒
      • C. 快乐
      • D. 忧伤
    3. 诗中“敛板尘中无恨色”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轻视
      • C. 淡泊
      • D. 恨恶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方干的《赠上虞胡少府百篇》与杜甫的《登高》均反映了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方干更强调个人理想与社会不公的对比,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