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越州袁秀才林亭》

时间: 2025-01-10 22:36:20

清邃林亭指画开,幽岩别派像天台。

坐牵蕉叶题诗句,

醉触藤花落酒杯。

白鸟不归山里去,红鳞多自镜中来。

终年此地为吟伴,早起寻君薄暮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邃林亭指画开,
幽岩别派像天台。
坐牵蕉叶题诗句,
醉触藤花落酒杯。
白鸟不归山里去,
红鳞多自镜中来。
终年此地为吟伴,
早起寻君薄暮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林亭,仿佛是一幅画卷展开。亭子周围的幽静山岩,让人联想到天台山的别致风景。诗人坐在亭中,手中牵着蕉叶写下诗句,醉意中碰触到藤花,酒杯也随之倾倒。白鸟不再归山中,红鳞鱼却常常从镜子中游来。诗人此生常在此地吟咏,早晨出门寻找朋友,傍晚再归来。

注释:

  • 清邃:清幽深邃,形容环境的宁静和深远。
  • 林亭:指树林中的亭子,通常是供人休息和吟诗作对的场所。
  • 幽岩:幽静的山岩,给人以安静的感觉。
  • 蕉叶:指的是香蕉树的叶子,这里可能用作写作的工具。
  • 藤花:指藤蔓植物的花,可能暗示着醉意时的轻松和洒脱。
  • 白鸟:通常指一种鸟,象征自由。
  • 红鳞:指鱼类,可能象征丰盈与美好。
  • 吟伴:吟诗的伴侣,象征诗人的孤独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干,唐代诗人,字少蕃,号青溪,生于公元835年,卒年不详。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个人的情感和生活哲学。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方干游历越州时,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对友人的思念。越州自然风光秀丽,给诗人带来了灵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幽淡雅的诗意美。作者以“清邃林亭”开篇,构建出一个安静而美好的环境,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如画的境地。接着,他通过描绘自然中的细节,如蕉叶、藤花、白鸟与红鳞,展现出一种生动的景象。尤其是“醉触藤花落酒杯”,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饮酒的畅快,也暗示了在自然美景中陶醉的心境。最后两句“终年此地为吟伴,早起寻君薄暮回”则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诗人在此地常年吟咏,似乎在等待一位知音的归来,进一步深化了孤独与惆怅的情感。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恬淡而深邃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清邃林亭指画开”:描绘亭子的清幽深邃,像是一幅展开的画卷。
    2. “幽岩别派像天台”:幽静的山岩景致宛如天台山的别致。
    3. “坐牵蕉叶题诗句”:坐在亭中,牵着蕉叶写下诗句。
    4. “醉触藤花落酒杯”:在醉意中碰触藤花,酒杯随之落下。
    5. “白鸟不归山里去”:白鸟不再回到山中,象征失去的自由。
    6. “红鳞多自镜中来”:红鳞鱼常常从镜子中游来,暗示美好的幻想。
    7. “终年此地为吟伴”:此地成为终年吟咏的伴侣。
    8. “早起寻君薄暮回”:早晨出门寻找朋友,傍晚再归来。
  • 修辞手法

    1. 比喻:“指画开”将林亭比作画卷,形象而生动。
    2. 拟人:如“白鸟不归”,赋予鸟类情感,增强意境。
    3.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孤独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林亭:象征宁静与思考的场所。
  • 蕉叶、藤花:代表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 白鸟、红鳞:象征自由与美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邃林亭”形容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混乱
    • 答案:B
  2.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A. 写信
    • B. 早起寻君
    • C. 送礼
    • 答案:B
  3. “醉触藤花落酒杯”中“醉”字的作用是什么?

    • A. 描述状态
    • B. 表达情感
    • C. 强调意象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方干的《题越州袁秀才林亭》与王维的《鸟鸣涧》均表现了自然美景的宁静及诗人的内心世界。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山水的描绘与哲思,而方干则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两者均展现了唐代诗人的高度艺术成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