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桃源 其二
作者: 饶宗颐 〔近代〕
天长不见雁平沙。
寒原三两家。
暮云远路去如蛇。
春风催鬓华。
非楚舞忆吴娃。
半空赪片霞。
水回山绕驿烟斜。
黄昏栖悄鸦。
白话文翻译
天长时间不见雁在平沙上飞过。
寒冷的原野上只有三两户人家。
暮色中的云彩,远远地如蛇般蜿蜒而去。
春风催促着我的白发。
不是楚国的舞蹈,而是怀念吴国的美人。
天空中飘荡着红色的霞光。
流水环绕着山,烟雾在驿站旁斜斜飘散。
黄昏时分,鸦鸟静静栖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雁:指大雁,常象征离愁别绪。
- 平沙:指平坦的沙滩。
- 寒原:寒冷的原野。
- 暮云:黄昏时的云朵。
- 如蛇:比喻远行的云似蛇般蜿蜒。
- 催鬓华:催促白发,指岁月的流逝。
- 非楚舞忆吴娃:指不再是楚国的舞蹈,而是怀念吴国的美人。
- 赪片霞:指红色的霞光。
- 水回山绕:水流回旋环绕着山。
- 烟斜:烟雾斜斜地飘散。
- 栖悄鸦:鸦鸟安静地栖息。
典故解析:
- 楚舞与吴娃:楚国和吴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楚国以舞蹈闻名,吴国则以美女著称。这里的提及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饶宗颐(1917-2018),字宗颐,号惟舫,祖籍广东,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和美术家。他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尤其在古代文学和艺术方面有显著贡献。
创作背景: 《醉桃源 其二》写于近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交融的时代。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孤独与怀旧,表达对故土和往事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开篇的“天长不见雁平沙”设定了一种孤寂的氛围,雁群的缺席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接着“寒原三两家”进一步描绘了荒凉的乡村景象,给人一种冷清的感受。
随着“暮云远路去如蛇”的比喻,诗人将时间与空间连接起来,云似蛇般蜿蜒而去,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流逝。在春风的催促下,诗人感受到白发的增添,表达出对于年华易逝的无奈与伤感。
诗中提到的“非楚舞忆吴娃”则是一种文化的追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几句通过描绘黄昏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意境,似乎在静待时间带来的改变。
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使人引发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长不见雁平沙:长时间没有看到大雁飞过平坦的沙滩,暗示离愁和孤独感。
- 寒原三两家:寒冷的原野上只有寥寥几户人家,描绘出荒凉的生活状态。
- 暮云远路去如蛇:黄昏的云彩蜿蜒而去,形象地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 春风催鬓华:春风的吹拂让白发增多,感慨岁月的无情。
- 非楚舞忆吴娃:不再是楚国的舞蹈,想念吴国的美人,反映出对往事的怀念。
- 半空赪片霞:天空中漂浮的红霞,给人以美的享受。
- 水回山绕驿烟斜:水流环绕着山,驿站旁的烟雾斜斜飘散,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 黄昏栖悄鸦:黄昏时分,鸦鸟安静地栖息,进一步增强了孤独的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暮云远路去如蛇”,形象地描绘出云彩的形态。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春风催鬓华”,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离愁别绪,寄托思乡之情。
- 寒原:代表孤独和荒凉的环境。
- 暮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同时也带来对岁月的感慨。
- 赪片霞:美好而短暂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人生的美好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饶宗颐
- C) 杜甫
-
“暮云远路去如蛇”中的“如蛇”比喻什么?
- A) 人生的漫长
- B) 云彩的蜿蜒
- C)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非楚舞忆吴娃”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现实的愤怒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饶宗颐
- B) 云彩的蜿蜒
- A) 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醉桃源 其二》更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静夜思》则更多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饶宗颐相关文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