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桃源(昌甫有曲,名之濯缨,因和)》

时间: 2025-04-29 18:21:34

残春风雨绕檐声。

山空分外鸣。

闲来落佩倒冠缨。

尚余亲旧情。

人不见,句还成。

又听求友莺。

濯缨一曲可流行。

何须观我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桃源(昌甫有曲,名之濯缨,因和)

残春风雨绕檐声。
山空分外鸣。
闲来落佩倒冠缨。
尚余亲旧情。
人不见,句还成。
又听求友莺。
濯缨一曲可流行。
何须观我生。

白话文翻译

在残春的风雨中,檐下的滴水声格外清晰。
山中空旷,鸟儿的鸣叫显得更加响亮。
闲来无事,我卸下佩饰,倒了帽子,感叹往昔的情谊。
即使人已不见,诗句依旧成形。
又听到求友的黄莺在歌唱。
这首《濯缨》的曲子是多么动听流行,
何必去关注我的人生。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春:春天的末尾,指春季即将结束。
  • 绕檐声:檐下滴雨的声音。
  • 闲来:无所事事时。
  • 落佩:指将佩饰摘下。
  • 倒冠缨:将帽子倒着戴,表示一种随意和洒脱。
  • 亲旧情:对往日好友的感情。
  • 人不见,句还成:虽然人已不见,但诗句依然能够表达情感。
  • 求友莺:向往友人的鹃鸟,寓意对友人的思念。
  • 濯缨:指洗涤缨带,象征清新与纯净。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濯缨”源于《楚辞·九歌》,是古人对友谊和自然的向往,象征着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淲(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兼具抒情和叙事的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末,正值时节交替之际。诗人在感受自然风雨变迁的同时,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醉桃源》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诗人在残春的风雨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和清新。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雨图景,声音与景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闲来落佩倒冠缨”的描写,展现了他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生活有时可以沉重,但仍然可以选择轻松面对。

而“尚余亲旧情”则让人感受到一种人际关系的温暖,尽管人已不见,但旧日的情感依然鲜活。这种情感的延续与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深度。最后一句“何须观我生”则是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诗人似乎在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他人的关注,而在于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真实流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残春风雨绕檐声”:描绘春天末尾的雨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2. “山空分外鸣”:强调山中鸟鸣更加响亮,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3. “闲来落佩倒冠缨”:表现诗人的随性与洒脱,卸下世俗的负担。
  4. “尚余亲旧情”:对往日友人的怀念,情感真挚。
  5. “人不见,句还成”:即使人已不在,诗句仍然能够传达情感。
  6. “又听求友莺”:再一次提到对友人的思念。
  7. “濯缨一曲可流行”:强调歌曲的流行与美好,象征着纯净的情感。
  8. “何须观我生”: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人生的意义在于内心的真实感受。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如“残春风雨绕檐声”中的“绕”字,使得自然景象显得生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歌韵律感强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象征忧伤与思念。
  • 鸟鸣:象征自由与友谊。
  • 佩饰:象征世俗与身份,卸下则代表放下负担。
  • 缨带:象征纯净与情感的流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了哪个季节的末尾?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2. “落佩”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忙碌
    B. 随意
    C. 高兴
    D. 忧伤

  3. 最后一句“何须观我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渴望关注
    B. 超然洒脱
    C. 伤感
    D. 迷茫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对比

  • 韩淲的《醉桃源》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后者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