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东轩偶成五首》

时间: 2025-02-04 17:01:24

松风夏逾清,竹日午更净。

萧然松竹间,得此林壑性。

异哉今日暑,无复有晨暝。

疲薾安所逃,茅斋入僧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盛夏东轩偶成五首 曾几 〔宋代〕

松风夏逾清,竹日午更净。 萧然松竹间,得此林壑性。 异哉今日暑,无复有晨暝。 疲薾安所逃,茅斋入僧定。

白话文翻译:

松林间的风在夏天更加清凉,竹林中的阳光在午时更显洁净。 在松竹环绕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山林的宁静与自然。 今天真是异常的炎热,不再有清晨与黄昏的区别。 疲惫的身体无处可逃,只能躲进茅屋,如同僧人入定一般静坐。

注释:

  • 松风:指松林间的风。
  • 夏逾清:夏天更加清凉。
  • 竹日:指竹林中的阳光。
  • 午更净:午时更显洁净。
  • 萧然:形容环境清幽。
  • 林壑性:指山林的宁静与自然。
  • 异哉:异常的。
  • 今日暑:今天的炎热。
  • 无复有晨暝:不再有清晨与黄昏的区别。
  • 疲薾:疲惫。
  • 安所逃:无处可逃。
  • 茅斋:茅屋。
  • 入僧定:如同僧人入定一般静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固,号梅山,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他在盛夏时节,感受到酷暑难耐,寻求心灵宁静的写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盛夏时节,曾几在东轩(东边的书房)中感受到酷暑,通过描绘松风、竹日等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清凉与宁静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盛夏时节的清凉景象。松风、竹日等意象,不仅给人以视觉和触觉上的清凉感受,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萧然松竹间,得此林壑性”一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心灵宁静。而“异哉今日暑,无复有晨暝”则反映了酷暑难耐的现实,与前文的清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风夏逾清,竹日午更净。”:松林间的风在夏天更加清凉,竹林中的阳光在午时更显洁净。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
  2. “萧然松竹间,得此林壑性。”:在松竹环绕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山林的宁静与自然。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心灵宁静。
  3. “异哉今日暑,无复有晨暝。”:今天真是异常的炎热,不再有清晨与黄昏的区别。这句反映了酷暑难耐的现实,与前文的清凉景象形成对比。
  4. “疲薾安所逃,茅斋入僧定。”:疲惫的身体无处可逃,只能躲进茅屋,如同僧人入定一般静坐。这句表达了诗人在酷暑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松风、竹日等自然景象比喻为清凉洁净,增强了诗歌的意象感。
  • 对比:通过将清凉的自然景象与酷暑难耐的现实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酷暑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意象分析:

  • 松风:象征清凉与宁静。
  • 竹日:象征洁净与光明。
  • 松竹间:象征自然与隐逸。
  • 茅斋:象征避世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松风”象征什么? A. 清凉与宁静 B. 炎热与喧嚣 C. 黑暗与寒冷 D. 光明与温暖

  2. 诗中的“竹日”象征什么? A. 清凉与宁静 B. 洁净与光明 C. 黑暗与寒冷 D. 光明与温暖

  3. 诗中的“萧然松竹间”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酷暑的厌恶 D. 对现实的逃避

  4. 诗中的“异哉今日暑”反映了什么? A. 清凉与宁静 B. 洁净与光明 C. 酷暑难耐 D. 光明与温暖

答案:1. A 2. B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曾几的《盛夏东轩偶成五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曾几的诗更注重对酷暑的感受,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山居生活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诗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