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嗣深家所蓄惠崇秋晚画》

时间: 2025-04-29 01:39:40

丛芦受风低,积潦得霜浅。

沙匀洲渚净,水澹凫鸭远。

禅扉掩昼夜,短纸开秋晚。

欲问此间诗,半山呼不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黄嗣深家所蓄惠崇秋晚画 丛芦受风低,积潦得霜浅。 沙匀洲渚净,水澹凫鸭远。 禅扉掩昼夜,短纸开秋晚。 欲问此间诗,半山呼不返。

白话文翻译:

芦苇丛在风中低垂,积水因霜而显得浅淡。 沙滩均匀,洲渚洁净,水面平静,野鸭远去。 禅室的门日夜紧闭,短小的纸张展开描绘秋晚的景象。 想要询问这里的诗意,半山腰的呼唤已不再回响。

注释:

  • 丛芦:指成片的芦苇。
  • 积潦:积水。
  • 沙匀:沙滩均匀。
  • 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 水澹:水面平静。
  • 禅扉:禅室的门。
  • 短纸:指画纸或诗稿。
  • 半山呼不返:比喻诗意深远,难以言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子固,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是他题画之作,展现了画家惠崇的秋晚画作中的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是曾几在黄嗣深家中观赏惠崇的秋晚画作后所作,通过诗句描绘了画中的景致,并表达了对画中深远诗意的赞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晚的画卷,从芦苇、积水、沙滩到水面,每一景都透露出秋日的宁静与深远。诗中的“禅扉掩昼夜”一句,不仅描绘了禅室的静谧,也暗示了画中景致的静美。最后两句“欲问此间诗,半山呼不返”,则表达了诗人对画中诗意的深切体会,认为其深远到难以用言语表达。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曾几对自然景致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丛芦受风低”:描绘芦苇在风中低垂的姿态,展现了秋风的轻柔。
  2. “积潦得霜浅”:积水因霜而显得浅淡,描绘了秋日的寒意。
  3. “沙匀洲渚净”:沙滩均匀,洲渚洁净,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4. “水澹凫鸭远”:水面平静,野鸭远去,描绘了秋日的宁静。
  5. “禅扉掩昼夜”:禅室的门日夜紧闭,暗示了画中的静谧。
  6. “短纸开秋晚”:短小的纸张展开描绘秋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画作的欣赏。
  7. “欲问此间诗,半山呼不返”:想要询问这里的诗意,半山腰的呼唤已不再回响,表达了诗意的深远。

修辞手法:

  • 拟人:“丛芦受风低”中的“受风低”赋予了芦苇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沙匀洲渚净,水澹凫鸭远”中的“沙匀”与“水澹”,“洲渚净”与“凫鸭远”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晚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致的深刻感悟和对画中诗意的赞叹,展现了秋日的宁静与深远。

意象分析:

  • 丛芦:象征秋日的萧瑟。
  • 积潦:象征秋日的寒意。
  • 沙匀洲渚净:象征自然的和谐。
  • 水澹凫鸭远:象征秋日的宁静。
  • 禅扉掩昼夜:象征静谧。
  • 短纸开秋晚:象征画作的展开。
  • 半山呼不返:象征诗意的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丛芦受风低”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芦苇在风中低垂 B. 芦苇在雨中低垂 C. 芦苇在雪中低垂 答案:A

  2. “积潦得霜浅”中的“积潦”指的是什么? A. 积水 B. 积雪 C. 积尘 答案:A

  3. “禅扉掩昼夜”中的“禅扉”指的是什么? A. 禅室的门 B. 禅室的书 C. 禅室的窗 答案:A

  4. “欲问此间诗,半山呼不返”表达了什么? A. 诗意的浅显 B. 诗意的深远 C. 诗意的平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惠崇的其他画作题诗,如《惠崇春江晚景》等。
  • 其他宋代诗人的题画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等。

诗词对比:

  • 与惠崇的其他画作题诗相比,此诗更注重对画中景致的细腻描绘。
  • 与苏轼的题画诗相比,此诗更注重对画中诗意的深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曾几诗集》
  • 《惠崇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