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良乡县学》

时间: 2025-02-04 16:11:33

儒宫宜地僻,竟日有馀清。

殿古碑仍在,庭空草自生。

风高时脱木,云重欲摧城。

客兴巳消洒,秋堂更雨声。

意思解释

过良乡县学

作者: 赵沨 〔金朝〕

原文展示:

儒宫宜地僻,竟日有馀清。
殿古碑仍在,庭空草自生。
风高时脱木,云重欲摧城。
客兴巳消洒,秋堂更雨声。

白话文翻译:

这座儒学的宫殿地处偏僻,整天保持着一片宁静。古老的殿宇和碑刻依然屹立,而庭院里却是杂草丛生。风一阵一阵地吹来,树木在风中摇摆,厚重的云层似乎要把城池压垮。来访者的兴致已经消散,秋天的堂前更是听得见雨声。

注释:

  • 儒宫:指儒学的殿堂,古代的书院或学府。
  • 地僻:地处偏僻,表示位置远离繁华之地。
  • 竟日:整整一天。
  • 殿古碑:古老的殿宇和碑刻。
  • 庭空草自生:庭院空旷,长满了杂草。
  • 风高时脱木:风强时树木摇动、落叶。
  • 云重欲摧城:浓云密布,似乎要摧毁城市。
  • 客兴巳消洒:来访者的兴致已经消散,洒落于无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沨,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但以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他的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文环境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赵沨游览良乡县学时,表现出对古代书院的感慨,反映了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当下环境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过良乡县学》通过描绘一个偏僻的儒学场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直接描绘了儒学的环境,宁静中流露出一丝萧条。古老的殿宇与碑刻在时间的流逝中依旧存在,但庭院里的杂草却象征着无人问津的凋零。接下来的两句通过风云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荒凉感,风高时树木摇摆,云层沉重,似乎在暗示着环境的凋敝与人事的无常。最后两句,诗人自我反思,感受到已无兴致的孤独,伴随着秋雨声,更加显得凄凉。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一种对比,古老的文化与现实的荒凉,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儒宫宜地僻:诗人首先对环境进行描述,指出儒学地处偏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竟日有馀清:强调这种宁静不仅是偶然,而是整天都存在的。
    • 殿古碑仍在:古老的文化遗迹依然屹立,暗示着历史的延续。
    • 庭空草自生:庭院的荒凉与生机的对比,反映出人文的衰败。
    • 风高时脱木:风的描写赋予了诗句动态的美感,同时暗喻着环境的动荡。
    • 云重欲摧城:云层的沉重仿佛在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预示着变化。
    • 客兴巳消洒:归结到个人情感,兴致消散,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 秋堂更雨声:秋雨的声音在宁静中响起,增添了诗的凄凉气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重比作摧毁城市的力量,象征着环境的压迫感。
    • 拟人:赋予风和云以情感和力量,增强了环境的表现力。
    • 对仗:如“殿古碑仍在,庭空草自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层次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书院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往日文化的怀念和对现实荒凉的感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引发了对人事无常的哲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伤。

意象分析:

  • 儒宫:象征着古代文化与教育的象征,代表着智慧与传承。
  • 古碑:文化的记忆,历史的见证。
  • 草自生:生命的顽强与荒凉的对比,暗示着人文的衰败。
  • 风和云:自然的力量,象征着变化与不安。
  • 秋堂雨声:自然的声音,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象征着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古代文化的怀念
    B. 对现代生活的赞美
    C. 对自然风光的描写

  2. “风高时脱木”中的“脱木”指的是什么?
    A. 树木被风吹落的状态
    B. 树木的生长
    C. 树木的枯萎

  3. 诗中提到的“云重欲摧城”暗示了什么?
    A. 大雨将至
    B. 城市的繁华
    C. 风和云的美丽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人生感慨。
  • 李白《静夜思》:表达思乡之情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比较赵沨的《过良乡县学》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色和人内心的感受,但赵沨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哀叹,而王维则展现出一种安宁的心境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金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