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
时间: 2025-01-26 06:07: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送
作者: 杜甫 〔唐代〕
双峰寂寂对春台,
万竹青青照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
残花怅望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
并马今朝未拟回。
直到绵州始分首,
江边树里共谁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双峰静静地矗立在春天的台地上,万竹苍翠映照着客人的酒杯。细软的草坪让人留恋,花儿虽然残败,却依旧让人怀念身边的人。昨天同舟而行的缘分如今难以再得,今天骑马离去的心情更是未曾打算回头。直到抵达绵州,才算是各自分开,江边树木中又有谁能够陪伴呢?
注释:
- 双峰:指两座山峰,象征静谧的环境。
- 春台:春天的台地,暗示春季的生机与希望。
- 万竹青青:形容竹子生长茂盛,意在营造生机盎然的氛围。
- 细草:柔软的草,给人以舒适之感。
- 残花:已凋谢的花,象征着逝去的美好。
- 绵州:地名,杜甫生前曾途经之地。
- 共谁来:表达了孤独与失落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困苦。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甫流亡生涯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情感真挚,体现了他深厚的人际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杜甫的《又送》是一首充满诗人情感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以“双峰寂寂”引入,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映衬出春天的美丽,同时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分别。接下来的“万竹青青照客杯”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友谊的珍贵与欢乐的瞬间,竹子的青绿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反衬出送别的惆怅。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细草的柔软与残花的凋零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温暖的情感,又有淡淡的忧伤,诗人正是在这种情绪中感受到离别的痛苦。
“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回忆起昨天的欢聚,今天却不得不分离,这种对比使情感更加浓烈。最后两句“直到绵州始分首,江边树里共谁来”则揭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孤独,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甫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峰寂寂对春台:双峰静静矗立,象征自然的宁静,衬托出春天的美丽。
- 万竹青青照客杯:竹林苍翠,光影洒落在酒杯上,象征友谊与欢聚。
- 细草留连侵坐软:柔软的草地使人留恋,描绘出温馨的环境。
- 残花怅望近人开:凋零的花朵唤起对过去的怀念,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同舟昨日何由得:回忆起昨日共舟的欢愉,感受到分离的无奈。
- 并马今朝未拟回:今天骑马离去,心中仍未打算回头。
- 直到绵州始分首:离别之后,最终抵达绵州,象征着各自的旅程。
- 江边树里共谁来:面对未来的孤独,发出对陪伴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际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如“同舟”“并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残花怅望”,赋予花朵以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杜甫对人际关系的深切思考及对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峰:象征宁静、稳重。
- 万竹:象征生机、友谊。
- 细草:象征温柔、舒适。
- 残花:象征逝去的美好、怀念。
- 江边树:象征孤独、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竹青青”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伤感
B. 生机与友谊
C. 孤独
答案:B -
“同舟昨日何由得”中的“同舟”指代了什么? A. 共同的旅行
B. 共同的友谊
C. 共同的奋斗
答案:A -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惆怅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的《又送》和李白的《送友人》都是送别诗,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现实的无奈,而李白则更加注重豪情与理想的追求。杜甫的诗情感细腻,李白则表现出更加奔放的豪情,两者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