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二首》

时间: 2025-01-10 22:40:50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

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
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白话文翻译

经过长时间的阴雨,巫山变得暗淡无光,而如今阳光明媚,山水如锦。湖外的草木显得格外翠绿,海东的云彩则映衬着红色的晚霞。整日里黄莺在相互鸣唱,天上的鹤群在高空盘旋。野花在风中纷纷落下,风势急促而猛烈。乌鸦在争抢着引导小鸟,归林的鹤却不见踪影。觅食时遭遇泥泞而退去,想要高飞却因长久的阴云而感到怨恨。雨声已经消失殆尽,阳光照射在江水深处。回首望去,周南的旅人已在心中驱驰,思念着魏阙的家乡。

注释

  • 巫山: 古代名山,位于今重庆境内,因其多雨而闻名。
  • 碧知: 碧绿的颜色使人心知肚明,暗示湖外的草木生机盎然。
  • 摩霄鹤: 指高飞的鹤,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野花干更落: 形容春风中的落花景象,突显自然的变幻。
  • 啼乌: 乌鸦的叫声,象征着生机与哀愁。
  • 高飞恨久阴: 表达了对长久阴霾的厌恶,渴望自由飞翔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荣与安史之乱的动荡,诗作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民生的疾苦。

创作背景

《晴二首》创作于杜甫晚期,正值他流亡他乡,目睹了自然景象的变化,体会到内心的复杂情感。此诗描绘了雨后晴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晴二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后晴天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诗中开头的“久雨巫山暗”描绘了阴雨天的沉闷,而接下来的“新晴锦绣文”则以鲜明的对比展现了雨过天晴的生机与美丽。杜甫善于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来传递诗的主题,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自然变化中的愉悦与向往。

诗中的鸟类意象,黄莺与鹤的相互呼应,不仅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尤其是“高飞恨久阴”,表达了诗人对被困束缚的苦闷与对自由的渴望。此外,诗的结尾“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结合,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长时间的阴雨使巫山黯淡无光,今天天气晴朗,山水如锦绣般美丽。

  2.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湖外的草木翠绿欲滴,海东的云彩则映衬着绚丽的晚霞。

  3.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整日里黄莺在和鸣,天空中有几只鹤在高飞。

  4.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野花在风中纷纷飘落,风势急促而猛烈。

  5. 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乌鸦在争抢着引导小鸟,而归林的鹤却迟迟不见踪影。

  6. 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
    在觅食时不幸遭遇泥泞而退去,想要高飞却因长久的阴云而感到怨恨。

  7. 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
    雨声已经消失殆尽,阳光照射在江水的深处。

  8.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回首望去,周南的旅人已在心中驱驰,思念着魏阙的家乡。

修辞手法

  • 比喻: “新晴锦绣文”用锦绣比喻晴天的美丽,形象而生动。
  • 拟人: “啼乌争引子”,将乌鸦拟人化,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山: 象征自然之美与人生的无常。
  • :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欢快。
  • : 象征高洁、自由与长寿。
  • 野花: 体现自然的朴素与生命的脆弱。
  • 雨声: 代表过去的忧愁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巫山”位于哪个地方? A. 四川
    B. 重庆
    C. 云南

  2. 填空题: 诗中“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中的“摩霄”指的是____

  3. 判断题: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错)

答案

  1. B. 重庆
  2. 高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杜甫与王维的自然诗作,杜甫的《晴二首》更侧重于描绘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悠远与宁静。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