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退朝口号》

时间: 2025-01-25 22:33:31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

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白话文翻译:

在户外,昭容的紫色袖子轻轻垂落,
双双瞻视御座,恭敬地引导早朝仪式。
香气在殿中弥漫,春风轻拂,
花覆千官,恬静的景色悄然变化。
白昼的漏水声稀少,遥远的高阁报时,
皇上的脸色愉悦,近臣们都已知晓。
宫中每次出宫归东省,
都会送上夔龙与凤池的盛典。

注释:

  • 昭容: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妃嫔称谓,地位较高。
  • 紫袖:指昭容所穿的紫色衣袖,象征尊贵。
  • 御座:皇帝的座位,象征权威。
  • 合殿:指合并的殿宇,这里指代皇宫内的殿堂。
  • 昼漏:古代计时器,漏水计时,指时间的流逝。
  • 天颜:指皇帝的脸色,通常用来形容皇上高兴或不高兴的表情。
  • 夔龙: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尊贵和神秘,通常用于比喻皇权的威严。
  • 凤池:传说中的池塘,象征着祥瑞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政治、人生等多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紫宸殿退朝口号》创作于盛唐时期,正值唐王朝强盛之时,诗中描绘了朝廷的盛大仪式和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出对国家繁荣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朝廷仪式的描绘,将皇宫的盛大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诗的开头以“户外昭容紫袖垂”引入,昭容的紫袖既象征着权力的象征,也传达出一种优雅的气质。接着,诗人描述了朝仪的庄严和香气四溢的氛围,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美好画面。诗中“花覆千官淑景移”一句,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也反映了官员们在朝堂上所展现出的和谐氛围。

在后面的部分,诗人通过“昼漏希闻高阁报”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谐的宫廷生活又被“天颜有喜近臣知”所点缀,显示了皇帝的喜悦,暗示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最后一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则进一步强化了朝廷的威严与祥瑞,传达出一种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朝廷的盛况,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景的期盼,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绪,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的关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户外昭容紫袖垂:在户外,朝廷的美丽妃嫔穿着紫色的衣袖轻轻垂落,展现出华美与尊贵。
  2. 双瞻御座引朝仪:两位妃嫔同时注视着皇帝的座位,恭敬地引导朝仪的进行。
  3. 香飘合殿春风转:香气在殿中弥漫,春风轻轻吹动,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4. 花覆千官淑景移:花瓣覆盖在众多官员身上,和谐美好的景象在变化。
  5. 昼漏希闻高阁报:白天的漏水声微弱,只能在高阁中听到时间的流逝。
  6. 天颜有喜近臣知:皇帝的脸色愉悦,近臣们早已察觉到他的好心情。
  7. 宫中每出归东省:每当从宫中出门返回东省,都会有盛大的仪式。
  8. 会送夔龙集凤池:在仪式上会送出夔龙与凤池,象征着尊贵与吉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上下句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夔龙与凤池象征皇权的威严与美好,提升了诗的意象层次。
  • 拟人:如“天颜有喜”,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朝廷的壮丽场面为题,通过描绘皇帝的愉悦与朝臣的和谐,表现出对国家繁荣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杜甫对政治与社会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紫袖:象征尊贵与高雅,代表着权力与美丽。
  2. 御座:皇帝的权威象征,体现了朝廷的庄严。
  3. 香气: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繁荣,营造出和谐的气氛。
  4. 夔龙与凤池:象征着尊贵与祥瑞,传达出国家的富饶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昭容”指的是哪类人物?

    • A) 皇帝
    • B) 妃嫔
    • C) 大臣
    • D) 武将
  2. “天颜有喜”中的“天颜”指的是谁的表情?

    • A) 文人
    • B) 皇帝
    • C) 妃嫔
    • D) 百姓
  3. 诗中提到的“夔龙”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繁荣
    • C) 威严
    • D) 哀愁

答案

  1. B) 妃嫔
  2. B) 皇帝
  3. C) 威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在描写国事时,杜甫多用现实主义手法,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而李白则常常表现出个人的豪情与壮志,如《将进酒》。两者的作品在情感基调与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关注社会,后者追求个体自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学术文章《杜甫的诗歌艺术与社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