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兴六言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希夷一睡一月,
惜哉肘后不传。
拥破衣裘待旦,
听残更点如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觉得自己像是沉沉入睡,整整一个月没有醒来,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在此期间所经历的事情没有被人传承下来。诗人裹着破旧的衣服,静静等待天亮,耳边听着残留的更点声,仿佛这一声声的敲打在延续着漫长的岁月。
注释:
- 希夷:意指心灵宁静的状态,往往与道家思想相关。
- 肘后不传:指身边的事情没有被他人所知,形容遗憾。
- 拥破衣裘:指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描绘出一种寒冷和孤独的状态。
- 更点:古代报时的声音,通常是在夜间敲响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龙,号听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著名诗人。刘克庄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现实的关切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战乱频仍的时期,作者身处动乱之中,常常感受到孤独与无奈。因此,诗中流露出的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索,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六言的结构,简洁而有力,言辞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首先,诗人以“希夷一睡一月”开篇,设定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明他对生活的淡漠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接着,诗人通过“惜哉肘后不传”表达了对过去经历的惋惜,暗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对历史的无力感。随后“拥破衣裘待旦”展现了诗人冷清和孤独的状态,衣裘破旧象征着他身处的艰难境遇。最后一句“听残更点如年”则通过听觉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时间的漫长与沉重,仿佛每一声更点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整首诗在意境上渗透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希夷一睡一月:表达了诗人沉浸在梦中,不知时间已悄然过去一个月,体现了对生活的漠然与超脱。
- 惜哉肘后不传:内心的惋惜,指身边的事情没有被外界所知,反映了对个人历史的渴望被记录和传承的情感。
- 拥破衣裘待旦:描绘了寒冷的夜晚,诗人身穿破旧衣物,形象地表现出一种孤寂与等待。
- 听残更点如年:通过声音的细节,表现时间的漫长,强调生活的无奈与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的流逝比作沉睡,形象地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
- 拟人:将“更点”赋予了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保持了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和个体的孤独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和记忆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哲理的思索,使得诗作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希夷: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向往。
- 衣裘:体现了诗人的生活困境与内心的孤独。
- 更点:时间的象征,传达了对生活节奏的敏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希夷”指什么意境?
A. 忧伤 B. 超然物外 C. 生活的忙碌 D. 对权力的渴望 -
“惜哉肘后不传”中的“肘后”意指:
A. 身边的事物 B. 未来的希望 C. 过去的回忆 D. 生活的琐事 -
“拥破衣裘待旦”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A. 富贵 B. 寒冷与孤独 C. 快乐 D. 忧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津》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刘克庄的《杂兴》都表达了对时间和孤独的思考,但李白的诗更多地呈现了对乡愁的渴望,而刘克庄则更关注历史与个人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选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书籍
- 《刘克庄诗文集》 - 研究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