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

时间: 2025-02-04 15:40:50

懲舒之志甚锐,祚宋之言可悲。

浓墨书奸党石,长绳拽粹德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懲舒之志甚锐,
祚宋之言可悲。
浓墨书奸党石,
长绳拽粹德碑。

白话文翻译

惩罚与宽恕的志向是如此强烈,
对宋朝的命运之言令人感到悲伤。
用浓墨书写奸邪之人的碑铭,
用长绳拽住纯正德行的碑刻。

注释

字词注释

  • :惩罚,指对恶行的惩处。
  • :宽恕,指对过错的宽容。
  • :志向、意愿。
  • :命运、福祉,主要指国家的命运。
  • 奸党:指奸邪的党派,通常用于贬义。
  • :石碑,象征永久的记载。
  • 长绳:比喻用来束缚或限制的工具。
  • :拉扯,指强行限制。

典故解析

  • :指宋朝,代表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奸党:历史上常指那些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势力,诗中反映了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彦深,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雄浑,常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为主,代表作品有《秋夕》等。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遭受外敌侵扰、内政腐败之际,诗人通过对比惩罚与宽恕,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中的这一首,展现了刘克庄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开篇即点明“懲舒之志甚锐”,显示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强烈情感。他敏锐地观察到,国家的命运与宽恕和惩罚的态度密切相关,强烈的惩罚欲望与宽容的心理在历史的洪流中交错,令他感到沉重。

接下来的“祚宋之言可悲”,则流露出对宋朝未来的忧虑。诗人在这里不仅在说出个人的感受,更是代表了许多士人的心声,他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惶恐与无奈。

“浓墨书奸党石,长绳拽粹德碑”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诗人用浓墨书写奸邪之人的石碑,暗指对那些罪恶之行的记载与揭露,而“长绳拽粹德碑”则体现了对纯正道德的压制和限制。这种强烈的对比,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冲突,显示出在政治黑暗中,正义与道德的无奈与悲哀。

通过这首诗,刘克庄不仅在表达对当下的失望,也在呼唤人们重新审视与反思国家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警醒作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懲舒之志甚锐:诗人感受到宽恕与惩罚的态度在历史中交织,志向鲜明。
  2. 祚宋之言可悲:对宋朝命运的悲哀之情流露无遗。
  3. 浓墨书奸党石:用浓墨书写奸邪之事,象征对腐败势力的揭露。
  4. 长绳拽粹德碑:压制纯正道德的行为,表达无奈与哀伤。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惩罚与宽恕、奸党与德行的对比,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冲突。
  • 象征:石碑象征着历史的记载与道德的标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政治腐败的控诉,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正义与宽容的两种态度。
  • 奸党:代表腐败的政治势力。
  • 德碑:象征着社会道德标准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懲舒”主要指什么? A. 惩罚与宽恕
    B. 忍耐与放弃
    C. 追求与放松

  2. “浓墨书奸党石”中的“浓墨”象征什么? A. 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B. 对丑恶现象的揭露
    C. 对历史的遗忘

  3. 诗人对宋朝的态度是: A. 乐观
    B. 悲观
    C. 中立

答案

  1. A. 惩罚与宽恕
  2. B. 对丑恶现象的揭露
  3. B. 悲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苏轼的《赤壁赋》进行比较。两者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但刘克庄更加强调对当下政治的忧虑,而苏轼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