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竺寺 其一》
时间: 2025-01-11 20:0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天竺寺 其一
作者: 张翥 〔元代〕
石梁溅水湿苍苔,
阴洞傍穿涧底回。
殿阁金银从地涌,
山林图画自天开。
龙随僧到分云住,
猿任人呼下树来。
游兴未阑斜日尽,
马头呼酒尚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游览天竺寺时的情景。石桥上水溅湿了青苔,阴暗的洞穴旁边溪水蜿蜒而过。寺庙的殿阁金光闪烁,似乎从大地上涌出,山林的景色如同自然画卷一般展开。龙随着僧人而来,云雾也随之聚集,猿猴在树上任人呼唤,轻松地下了树。游兴未尽,夕阳斜照,马头旁的酒尚在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石梁:石制的桥梁。
- 苍苔:青苔,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象征着幽静。
- 阴洞:阴暗的洞穴。
- 殿阁:寺庙的建筑。
- 金银:这里指代寺庙的华美和富丽。
- 龙随僧到:龙象征着神秘和灵性,随僧人而来。
- 猿任人呼:猿猴随意响应人的呼唤,表现出自然的自在。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直接引用的古典典故,但“龙随僧到”可视为对佛教文化的隐喻,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水、云和风等自然现象相联系,象征着神秘和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山水诗和游览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风光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常常游览名山大川,借景抒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天竺寺 其一》是一首典型的山水游览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天竺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开篇的“石梁溅水湿苍苔”,让读者感受到一丝清新和宁静,石桥上的水声与青苔的湿润,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幽雅和静谧。接着“阴洞傍穿涧底回”,描绘出溪水在阴暗洞穴旁流淌的情景,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与神秘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殿阁金银从地涌,山林图画自天开”展现了寺庙的富丽与自然的壮丽,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金银的光辉与山林的自然美构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类艺术与自然的交融。
而“龙随僧到分云住,猿任人呼下树来”则将宗教和自然元素结合在一起,龙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一种灵气,而猿猴的自在则体现了自然的生动和灵动。最后两句“游兴未阑斜日尽,马头呼酒尚徘徊”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游玩的依依不舍,夕阳的斜照似乎在提醒人们,游览的时光即将结束,但饮酒的兴致仍未减退,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更加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梁溅水湿苍苔:描写了水流溅起的情景,青苔因此变得湿润,传达出一种清凉的感觉。
- 阴洞傍穿涧底回:溪水在阴暗的洞穴旁流动,形成回旋的水流,增添了神秘感。
- 殿阁金银从地涌:寺庙的华丽建筑仿佛从地下涌出,表现出寺庙的富丽堂皇。
- 山林图画自天开:山林的景色如同自然的画卷,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龙随僧到分云住:龙象征着灵性,随僧人而来,云雾也随之聚集,展现出佛教的神秘。
- 猿任人呼下树来:猿猴随意响应人的呼唤,表现自然的生动与自在。
- 游兴未阑斜日尽:游玩的兴致未尽,夕阳已经斜照,暗示时间的流逝。
- 马头呼酒尚徘徊:在马头旁呼唤酒,表达了对游玩时光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殿阁金银”比喻寺庙的富丽。
- 拟人:如“猿任人呼”,赋予猿猴以人的特性。
- 对仗:如“龙随僧到,猿任人呼”,形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天竺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宗教文化的热爱,以及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展现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
- 苍苔:代表幽静和岁月的痕迹。
- 金银殿阁:象征着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 龙与猿:分别象征灵性与自然生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阴洞”是指什么?
- A. 明亮的地方
- B. 阴暗的洞穴
- C. 开阔的山谷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游玩的厌倦
- B. 对游玩的依依不舍
- C. 对自然的无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注重孤寂与禅意,而张翥的《游天竺寺》则强调了人与自然、宗教文化的交融与和谐,展现出更为生动的游览体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元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魅力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