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

时间: 2025-01-25 23:21:35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

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衣曲
张籍 〔唐代〕

织素缝衣独苦辛,
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
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
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
征夫身上宜不宜。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辛苦地织素布缝衣,
远道而来的使者要把衣服寄给远征的你。
官府也会寄送衣物,
但最珍贵的还是我亲手为你做的衣服。
高堂中的姑姑年老无子,
无法亲自来到边城探望你。
我殷勤地希望能看到你第一次穿上衣服的样子,
征夫身上这衣服是否合适呢?

注释:

  • 织素:用素布织成的衣服,素布通常是指没有染色的布。
  • 回使:指回来的使者,负责将衣物寄送给远方的征人。
  • 官家:指官府或贵族,代指社会的上层。
  • 妾手:指我的手,强调亲手缝制的珍贵。
  • 高堂姑:指诗人的姑姑,年长且没有儿子,暗示孤独。
  • 征夫:指远征的丈夫或爱人。
  • 宜不宜:合适与否,指衣物是否适合穿着。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边城”,暗示着古代战争的背景,许多士兵远赴边疆作战,士人和家庭的分离是常见的主题。此诗通过缝制衣物的细节,展现了对征人的思念与牵挂,体现了古代女性的柔情与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希白,唐代诗人,生活在中唐时期,曾任职于朝廷,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

《寄衣曲》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许多士兵被征召,家庭因此分离。诗人通过描述女性为远征的爱人缝制衣物的过程,表达对家庭、爱情的思念与关怀。

诗歌鉴赏:

《寄衣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性在远离战斗的爱人时的心理状态。诗人通过织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节,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织素缝衣独苦辛”便将读者引入了这种隐秘而持久的情感之中。女性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选择为征人缝制衣物,表现了她的辛劳与坚定。随着诗句的推进,读者可以感受到她的孤独和不安,尤其是在提到“高堂姑老无侍子”时,带出一种对家庭的无奈与思念。

同时,诗的后半部分中“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则表现出一种期待与不安,她渴望看到爱人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却又忧虑其合身与否,体现出一种女性的细腻与关怀。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衣物的关注,更是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执着。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织素缝衣独苦辛:表现女性独自面对艰难的劳动,强调其辛苦。
    • 远因回使寄征人:远道而来的使者将衣物寄送给远征的爱人,透露出思念的距离。
    • 官家亦自寄衣去:官府也会寄送衣物,暗示社会对士兵的关怀。
    • 贵从妾手著君身:强调亲手制作的衣物最为珍贵,反映出深厚的情感。
    • 高堂姑老无侍子:描述了孤独的老姑,增加了诗的悲伤色彩。
    • 不得自到边城里:无法亲自去看望,流露出无奈与无助。
    • 殷勤为看初著时:期待看到爱人穿上衣物,表现出一种细腻的情感。
    • 征夫身上宜不宜:对衣物合适与否的忧虑,表达了对爱的深切关注。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衣物比作情感的寄托,体现出深厚的情感。
    • 拟人:赋予衣物以情感,表现出对征人的思念。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对爱情和家庭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出一种细腻的关怀与深情。

意象分析:

  • 衣物:象征着思念与情感的寄托,承载着爱的温暖。
  • 边城:象征着战争与分离,代表着对远方的牵挂与忧虑。
  • 高堂姑:象征着孤独与无奈,反映出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与角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寄衣曲》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张籍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高堂姑老无侍子”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与无奈
    • B) 快乐与幸福
    • C) 忧愁与痛苦
    • D) 希望与期待
  3. 诗中“贵从妾手著君身”中的“妾”指的是?

    • A) 媳妇
    • B) 姑姑
    • C) 朋友
    • D) 侍女

答案:

  1. C) 张籍
  2. A) 孤独与无奈
  3. A) 媳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思君》:王之涣的诗作,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情感。
  • 《静夜思》:李白的名篇,体现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张籍的《寄衣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思念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家庭情感,而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所选择的意象与方式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