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院假山》

时间: 2025-01-27 03:12:57

风涛舂断越山骨,聚集奇险成千峰。

碧瓮为潭立涎石,直疑岩底藏蛟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氏院假山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风涛舂断越山骨,
聚集奇险成千峰。
碧瓮为潭立涎石,
直疑岩底藏蛟龙。

白话文翻译

风涛冲击,仿佛把越山的骨骼都打碎了,
奇险的景致聚集,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山峰。
碧绿的水坛宛如潭水,旁边立着滴水的石头,
真让人怀疑岩石的深处藏着蛟龙。

注释

字词注释:

  • :冲击、拍打。
  • 越山:指越岭,可能是指越南和中国的边界地区的山。
  • 碧瓮:指青色的坛子,这里比喻潭水清澈。
  • 涎石:指表面带水、滴水的石头。
  • 蛟龙:传说中的巨型龙,象征着神秘和力量。

典故解析:

  • “蛟龙”常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用来象征神秘、力量和深不可测的事物,通常与水有关,寓意深邃的水域中潜藏着未知的生物和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东溪,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性格刚直,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的诗风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尤其在山水诗方面有较高成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梅尧臣游览慈氏院时,院中假山的奇特景观引发了他的联想,表现了他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慈氏院假山》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幻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观之中。诗的开头“风涛舂断越山骨”以激烈的动词“舂”表现出自然力量的猛烈,仿佛可以打碎山的骨骼一般,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浩瀚。接下来的“聚集奇险成千峰”则通过“奇险”二字,强调了山峰的险峻与独特,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三句“碧瓮为潭立涎石”中,碧色的水潭和滴水的石头像是自然的艺术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清澈和石头的生动,形成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最后一句“直疑岩底藏蛟龙”则把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现了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想象。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雄伟,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涛舂断越山骨:风浪猛烈地冲击着山体,山的骨骼似乎要被打断,表现了自然的力量。
  2. 聚集奇险成千峰:这些风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无数奇特而险峻的山峰,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3. 碧瓮为潭立涎石:青色的坛子象征着清澈的潭水,旁边有滴水的石头,描绘了清新而美丽的自然景色。
  4. 直疑岩底藏蛟龙:让人怀疑岩石深处是否藏着蛟龙,表现了对神秘自然的想象与敬畏。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碧瓮”比喻潭水,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如“舂断”使得自然更具动感。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涛:象征力量与动荡。
  • 千峰:象征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碧潭:象征清澈与宁静。
  • 蛟龙:象征神秘与未知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涛舂断”中的“舂”字意为?
    A. 撞击
    B. 挤压
    C. 颤抖
    D. 震动

  2. “碧瓮为潭立涎石”中的“涎石”指的是?
    A. 滴水的石头
    B. 碧绿的石头
    C. 干燥的石头
    D. 粗糙的石头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什么?
    A. 对历史的感慨
    B. 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C. 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D.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2. 李白《庐山谣》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梅尧臣的《慈氏院假山》更侧重于对自然奇观的细致描绘,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达了壮阔的视野与人文情怀。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梅尧臣集》
  3.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