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之灵岩三首
作者:韩维 〔宋代〕
山高景逾变,所览今非昨。
云覆嵩顶寒,河倾滩面。
中塔庙涌,日暮钟磬作。
延首望洛城,气象。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高耸入云,景色变化无常,今日所见与昨日已大为不同。
云雾笼罩着嵩山的山顶,河水倾斜流淌,滩面泛起波澜。
中间的寺庙隐约可见,日落时分,钟声和磬声交织响起。
我抬头远望洛城,气象万千。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景逾变:山的高度和景色的变化愈加明显。
- 云覆:云雾覆盖。
- 倾滩面:河水冲刷着河滩的表面。
- 中塔庙涌:中间的塔和庙宇在景色中隐现。
- 钟磬作:钟声和磬声响起。
- 延首:抬起头来。
- 气象:气象,指景象或气氛。
典故解析:
- 嵩山:中国五岳之一,常作为修身养性、道教文化的象征。
- 洛城:指洛阳城,历史悠久,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代表着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见长,擅长描写自然风光,情感细腻,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韩维游历灵岩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变化和历史人文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之灵岩三首》展现了韩维对山水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描绘的灵岩高耸、云雾缭绕、河水奔流,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人通过“今日所见与昨日已大为不同”的感慨,表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随着日暮钟声响起,诗中又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哲理思考,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诗的最后一句“抬头望洛城,气象万千”更是将个人感受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对未来的思索。整体而言,诗作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的交融,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层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高景逾变":描绘了高山的壮丽,强调景色变化之快。
- "所览今非昨":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象的不同。
- "云覆嵩顶寒":刻画了云雾弥漫的寒冷景象,增添了神秘感。
- "河倾滩面":描写河水奔流的状态,象征着生命的流动。
- "中塔庙涌":寺庙的隐现,象征着人文的精神寄托。
- "日暮钟磬作":钟声和磬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 "延首望洛城":诗人向往故乡,体现了对故土的思念。
- "气象":展现出丰富多变的景象,充满哲理意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意象。
- 拟人:通过钟声和磬声的描写,赋予声音以生命感。
- 对仗:如“钟磬作”与“望洛城”形成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时间、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坚定与高远。
- 云:代表变化与不确定性。
- 河: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流逝。
- 钟磬:象征着人文精神与历史的积淀。
- 洛城:代表着故乡与文化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维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嵩山”主要象征什么?
A. 历史
B. 道教文化
C. 自然风光 -
“日暮钟磬作”中的“钟磬”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诗句的意象
C. 寺庙中的声音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韩维的《之灵岩三首》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前者更注重时间的流逝与人文情感,后者则更多地展现出对自然的崇高赞美和个人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山水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