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周计院》
时间: 2025-01-22 07:2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桑变纷纷,秀色见孤屿。
山林华发尊,党遂深衣古。
独余钧天梦,翛然在岩户。
翳翳桂魄秋,沈沈槐梦雨。
江涛岂不深,修鳞挂纲罟。
不知义井船,秋风系何许。
白话文翻译:
大海与桑树的景色变得纷乱不清,秀丽的色彩映衬着孤零的岛屿。
山林的景致如同华美的酒杯,古老的衣衫在纷扰中仍然深沉。
我独自怀有一梦,恍惚间在岩石的门户中。
秋天的桂花香气弥漫,沉沉的槐树下似乎在梦中下着细雨。
江水涛声岂能不深,鱼鳞在渔网的边缘晃动。
不知道那义井旁的船只,秋风中又系向何处?
注释:
- 海桑:指海洋和桑树,象征自然景色的变幻。
- 孤屿:孤独的岛屿,表现出一种孤寂之感。
- 华发尊:华美的酒杯,象征着美丽的景色。
- 深衣古:古老的衣服,暗指传统文化与历史。
- 钧天梦:形容高远的梦想。
- 翳翳:形容阴影或朦胧的状态。
- 桂魄:桂花的香气,象征秋天的气息。
- 沈沈:形容沉重、深沉的状态。
- 义井:象征一种文化或道德的源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桂魄秋”和“槐梦雨”可分别理解为秋天的桂花与槐树的梦境。桂花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思乡、思念有关,槐树则象征着古老的传统与文化。两者结合,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古老文化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常带有浓厚的自然情感与人文关怀,作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周计院》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浓厚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文化意象巧妙结合。诗的开头以“海桑变纷纷”引入,立刻给予读者一种动感,展现自然界的变化无常。接着,“秀色见孤屿”则以孤独的岛屿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渴望。山林的描写“华发尊”与“深衣古”则更为深刻,表现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似乎在提醒我们珍视传统。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钧天梦”,这是对理想的追求,表明诗人希望能够在自然的宁静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最后的“义井船”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困惑,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一种无奈与迷茫。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桑变纷纷:描绘海洋与桑树的景象,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化。
- 秀色见孤屿:在变化中显现出孤独的岛屿,寓意孤独与思念。
- 山林华发尊:山林的美丽如同华美的酒杯,象征传统与文化的珍贵。
- 党遂深衣古:古老的衣服与文化,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
- 独余钧天梦:表达对理想的追寻与思考。
- 翛然在岩户:在岩石门口的恍惚状态,暗示对安宁的渴望。
- 翳翳桂魄秋:秋天的桂花香气,传达出浓厚的思乡情。
- 沈沈槐梦雨:沉重的槐树下,似乎在梦中下着细雨,象征着忧愁。
- 江涛岂不深:江水的涛声表现出自然的深邃与力量。
- 修鳞挂纲罟:渔网中的鱼鳞,反映出对生活的观察。
- 不知义井船: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迷茫,表明对未来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如“华发尊”比喻美丽的景色。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如“桂魄秋”与“槐梦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较为工整,增加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桑:象征自然的变幻。
- 孤屿:象征孤独与思念。
- 桂魄:象征秋天与思乡之情。
- 槐梦:象征古老文化与传统。
- 江涛:象征力量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屿”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孤独与思念
C. 传统文化 -
“桂魄秋”中的“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饮品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B. 社会现实的批判
C. 爱情的表达
答案:1-B,2-A,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与《寄周计院》的孤独意象相似,均表现出对自然的思考与对人事的感慨。然而,苏轼的作品更偏重于对人情世故的感悟,而林景熙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